卫星互联网与商业航天发展 - 中国卫星互联网进入高密度发射期,截至2025年10月,中国星网今年以来累计发射卫星已达93颗(含试验星)[1][2] - 上海垣信千帆星座在2025年10月17日以一箭18星方式完成第六批组网卫星发射,在轨卫星总数达到108颗[2] - 朱雀三号运载火箭在2025年10月18日至20日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天龙三号火箭在10月29日成功完成国内首次“一箭36星”分离试验,两者计划于2025年底前首飞[2] - 朱雀三号与天龙三号火箭若成功首飞,将成为国内卫星互联网主力发射火箭,预计2026年国内卫星互联网将进入大踏步发展阶段[1][2] -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中,卫星运营商主要由中国星网及上海垣信卫星承担,并采用卫星工厂流水生产模式,火箭研制环节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国内拥有6大发射基地且民营企业开始建设专属发射工位[1] 通信网络与算力设施建设 - 国家推进通信网络与算力网络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相关市场持续扩容,产业链包括基站设备、IDC、液冷、光模块及算力芯片等[1][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5G基站数量达454.9万个,较上年末净增29.8万个,新增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4] - 国内三大运营商推动5G向5G-A升级,已在300多个城市部署5G-A网络,推进三载波聚合、RedCap等技术的规模商用[4] - “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超过1.85万个,5G应用已渗透至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0个,相关案例总数超过13.8万个[4] -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较2024年底的880万增长23.3%,智能算力规模达788 EFLOPS[4] -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存力规模超过1680 EB,相比于2023年增长约40%[4] 量子科技产业发展 - 量子信息技术正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应用,形成以“产学研用管”协同推进为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5][6] - 量子通信企业与通信网络运营商合作开展技术验证和应用探索,并与不同类型ICT系统及网络进行融合应用研究[6] - 量子计算机在密码破译、大数据优化、材料设计、药物分析等领域通过特定算法展现出比经典计算机更优的计算能力,目前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早期探索阶段[6] - 量子精密测量利用量子状态敏感性提升对时间、位置、加速度、电磁场等物理量的测量精度,应用场景丰富,产业化前景明确,产业进入多元化发展周期[6] 第六代移动通信(6G)布局 - 国际电信联盟(ITU)明确6G发展时间表:2025年启动技术标准化,2029年冻结首个标准,2030年实现商用,全球各国正加速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与频谱资源争夺[7] - 我国将6G纳入未来产业培育体系,依托IMT-2030推进组统筹产学研力量,并主导3GPP首个6G标准立项[7]
东兴证券: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商业航天将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