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 - 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于2024年10月正式签署,谈判自2022年11月启动,历经近两年时间及9轮正式谈判[1] - 协定内容拓展至数字经济规则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将深刻改变商业运作模式[3] - 建立统一的“单一窗口”制度将显著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以及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1][3] - 海关程序、食品安全和数据监管等领域的标准化将强化合作[1][3] - 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 可再生能源合作机遇 - 可再生能源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1][4] - 中国在清洁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进入泰国及其他东盟国家[1][4] - 整个东盟区域都将受益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1][4] - 在食品安全与监管方面的合作将为农业部门创造更多对华出口机会[4] 泰国投资环境与政策 - 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激励政策方面,泰国并不逊色于许多国家,主要差距在于非关税壁垒和监管复杂性[5] - 关键改革举措包括提高透明度、推进政府流程数字化以及将法律法规更新至国际标准[6] - 泰国政府重点引进战略性产业并鼓励收购合作,但根本在于推动监管体系现代化以消除障碍[7] - 无论哪届政府执政,泰国长期奉行的亲商政策方向并未改变[8] - 现任政府政策方向更为积极明确,重点在于减少行政摩擦[10] 供应链布局调整与中泰合作深化 - 为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等不确定性,全球企业正寻求通过生产布局多元化来对冲风险[2][11] - 企业通过在泰国、越南或印尼等多国设厂,以在面临关税冲击时能迅速调整生产地点[2][11] - 中泰合作正从互补性关系迈向战略一体化,中国企业的投资催生了技术外溢与产业升级机遇[3][13] - 中国对泰国绿地投资在2022-2023年连创新高,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电子元件、橡胶加工等行业[2] 企业本地化与双赢合作 - 构建“双赢模式”是下一阶段区域合作的核心议题[3][13] - 中国企业应注重本地化融合与文化理解,避免追求短期市场份额而忽视长期社会效益[3][15] - 应为本地民众创造就业与培训机会,带来技术转移等溢出效应,使本地经济受益[13][15] - 金融机构可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本地供应链,并提供货币管理及应对复杂法规环境的支持[14]
专访泰国开泰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布林:中泰供应链合作持续深化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31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