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布与核心意义 - 我国首份聚焦社会组织借贷现状与需求的专项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组织贷款现状、需求与银行贷款可及性评估报告》于2025年10月30日发布 [2] - 该报告对填补“非营利主体金融可及性”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义,为破解社会组织资金难题、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赋能公益事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2] 社会组织行业规模与资金困境 - 我国社会组织总量达86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超1000万人 [3] - 社会组织资金主要来源为社会捐赠与政府购买服务,其日常运营、项目实施与业务拓展亟需多元资金支持体系 [3] - 社会组织面临垫资压力,垫资长期占总营业额的30%左右,主要依赖发起人个人垫付,可能导致员工薪资拖欠 [3] - 调查发现,45%的社会组织存在通过贷款来满足阶段性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需求 [4] 银行贷款可及性现状与障碍 - 社会组织贷款可及性不足普遍存在,许多社会组织在申请银行贷款时遭到拒绝,且原因不清、依据不足 [4] - 以组织身份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仅占进行过贷款组织的8% [5] - 主要障碍包括银行对社会组织是否具备合法贷款人资格认识不清,以及缺乏针对性的征信评估体系与信贷产品 [5] - 绝大部分社会组织只能通过法人个人贷款、向亲戚朋友借贷等方式满足资金需求 [5] 社会组织贷款需求特征与风险评估 - 社会组织的借贷需求呈现出广泛、小额、短期(半年为主)、违约风险可控等特点 [6] - 社会组织的还款能力可结合其业务性质评定,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基金会支持)可作为评估依据 [7] - 社会组织“结余不能分红”的会计制度、资金性质以及政府部门的随机抽检制度等,能够进一步保障其资金安全性 [7] 完善银行贷款体系的建议 - 短期建议在于政策明细与产品创新,包括明确非营利法人合法贷款人资格,建立专属征信评估体系,创新信贷产品 [6] - 中期需发力制度支持与能力筑基,打通社会组织与金融系统数据库,推出多元信贷产品支持政策 [6] - 长期在于发展构建适配社会组织普惠金融生态服务系统,形成“政策支持-金融创新-组织自律”的良性循环 [6] - 国际上已有国家推行社会组织贷款支持政策,我国部分地方也开展了试点,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5]
共探普惠金融如何赋能社会组织,我国首份社会组织贷款专项调研报告在京发布
华夏时报·2025-10-31 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