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强国战略定位转变 - 中国金融发展逻辑从“十四五”时期“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的基础构建阶段,转变为“十五五”时期以“高质量发展”和“强竞争力”为核心的“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战略推进期 [3] -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涉及金融的表述共17处,与金融强国六大核心内涵(强大的货币、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金融人才队伍)形成呼应 [1] 中央银行制度升级 - “十四五”规划重点解决中央银行制度“有没有”的问题,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 [9] - “十五五”规划围绕“好不好”“强不强”提出更高要求: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与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步发展数字人民币,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 [9] - 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与货币政策形成“双支柱”协同框架,央行正研究将宏观审慎评估(MPA)拆分为货币政策执行评估和宏观审慎金融稳定评估两部分 [10]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十五五”规划建议把大力发展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2] - 科技金融对接“科技自立自强”目标(规划提及“科技”46次),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创票据等工具支持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 [12] - 绿色金融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规划提及“绿色”20次),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期货等工具引导资本向绿色产业聚集 [12] - 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目标(规划6次提到“普惠”),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 [12]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 - “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改革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核心 [14] - “十五五”规划建议转向提质增效,提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融资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稳步发展期货、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 [14] - 改革旨在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提供更包容的融资环境,形成“科技创新—资本市场—产业升级”正向循环 [15]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支点、以港澳金融优势为依托,推动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7] - 规划重申“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同时“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7] -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12个内地金融中心上榜,香港排名第三,上海第八,深圳第九,体现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 [8] 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 -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央地监管协同”,丰富风险处置资源和手段,构建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体系 [17] - 风险防控重点领域包括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三大风险点,严防系统性风险 [17] - 央地协同化险案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牵头跨省协调,宁夏银行吸收合并贺兰回商村镇银行,16家股东平稳退出,8家网点换牌运营 [18] 金融机构体系优化 - “十四五”时期金融机构改革聚焦具体路径,如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健康发展 [19]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化金融机构体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专注主业、完善治理、错位发展”,通过差异化定位降低同质化竞争风险 [19] - 明确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特色化经营,政策性金融机构强化职能定位 [19]
“十五五”金融强国建设蓝图:呼应六大内涵 锚定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01 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