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能调整 - 日本养乐多本社株式会社宣布关闭在华首家工厂广州第一工厂,生产功能转移至广州二厂及佛山工厂,此为一年内第二次关厂,上次为2024年12月上海工厂关闭 [3][5] - 广州第一工厂关闭旨在优化生产体系、提升产能利用率,将原有3个厂整合为2个厂,原因包括设备老化及整体战略规划 [3][4] - 关停工厂背后原因是销量大幅下滑导致产能过剩,2025年1-6月养乐多在中国市场日销447.2万瓶,虽较2024年同期的426.7万瓶略有回升,但与巅峰时期日均760.9万瓶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3][6] 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关厂首要目的在于缓解亏损压力,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 [5] - 养乐多2025财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上海与广州两大业务主体销量分别为上年同期的81.1%和88.7%,远低于其他区域95%以上的水平 [6] - 上海子公司于2024年2月以销售疲软为由裁员约8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20%,广州第一工厂关闭后员工安置将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5][7] 市场竞争格局 - 市场竞争加剧,蒙牛、伊利等本土巨头加码,持续挤压养乐多的市场份额 [3] - 随着国内菌种专利到期,科汉森、杜邦等菌种包价格下降40%,伊利、蒙牛等品牌将百亿级活菌产品价格压至2元/瓶,白牌代工产品出现“99元40瓶”的促销,将品类拖入低价竞争 [9] - 本土品牌渠道创新迅速,如蒙牛与美团闪购合作共建“30分钟达”冰链,将产品铺设至5万栋写字楼自动贩卖机;伊利通过社区团购平台将产品下沉至县域市场 [10] 产品与创新挑战 - 养乐多核心产品经典“小红瓶”每100ml含15.7g碳水化合物,依据上海市饮料“营养选择”分级试点被列为最不推荐的D级,低糖款产品每100ml含糖量仍达4.5g,与传统健康消费趋势产生偏差 [8] - 公司在产品创新上未能突破“乳酸菌饮料”品类边界,在中国市场仅推出蜜桃味和青提味等口味改良产品,而本土企业如蒙牛优益C已推出1000亿活菌的0蔗糖产品,新希望乳业延伸至即食型益生菌粉领域 [9] - 乳酸菌饮品“肠道健康”的功能性红利正在消失,品类可被替代,品牌老化与口味单一是表象 [10] 公司战略调整与建议 - 公司推进渠道端加速拓展电商与零食店等新兴渠道,营销端通过跨界IP联名吸引年轻消费者 [10] - 有建议指出公司应避免价格战,聚焦“菌种的差异化”,引入日本已上市的功能菌株开发功效型产品,并将富余冷链运力开放给精品咖啡馆与烘焙店合作推出短保产品 [11] - 另有建议公司加大研发投入适应新需求,拓展新零售渠道,并通过会员制电商与O2O服务精准触达一、二线城市目标群体 [10][11]
一年连关两厂 养乐多在华业务难提振
中国经营报·2025-11-01 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