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核心观点 - 作家梁鸿新书《要有光》聚焦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困境,通过深入调查呈现其复杂的集体心理处境,包括与自我、家庭及社会的关系 [2][3] - 创作动机源于作者自身作为母亲的迷茫与痛苦,并意识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议题 [7] - 书籍旨在揭示问题而非提供解答,通过呈现被忽略的“节点”来引发反思,并不试图“控诉”或“解答”什么 [6][28] 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 -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2] - 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抑郁症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 [2] - 许多未成年患者直接从学校穿着校服前往专科医院就诊,反映出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7] 典型案例分析:家庭暴力与亲子关系 - 女孩敏敏12岁时因母亲家暴(扯头发、甩墙、打巴掌)及父亲在电话中的冷漠回避而开始长达三年的休学 [2][11] - 敏敏希望父母就家暴行为道歉但未果,但她仍表示原谅父母,认为他们“也是不成熟的人” [11] - 社会结构中孩子被视为最方便、最弱势和最安全的情绪宣泄对象,家暴行为一旦开始便难以停止 [12] 典型案例分析:教育压力与学业竞争 - 雅雅因自我要求极高,在考取班级第一后因害怕下次考试失利而手抖,被诊断出中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十六岁起休学 [9] - 海淀家庭案例显示,无论是“鸡娃教育”还是“快乐教育”均面临失败,孩子出现情绪问题 [17] - 吴用从一岁八个月上双语幼儿园起周末几乎全被占用,高中时诊断出重度抑郁,其创伤感与社会和整个文明相关 [20] 典型案例分析:县域与乡村青少年困境 - 县城12岁女孩娟娟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并两次进入精神病院,其网瘾被推测是父母过分关注生病哥哥所导致的结果 [24][25] - 一名县城女生因父母在外打工、与弟弟待遇悬殊(弟弟随父母生活,自己只能睡客厅沙发)而感觉生无可恋,最终喝药自杀 [27] - 留守儿童的心理创伤是一个时代的创伤,例如梁庄一名五岁孩子曾表示“带我去(看父母)我就跳坑里,我不活了” [27] 支持系统与应对方式 - 阿叔的补习班成为有情绪问题少年的“避难空间”,阿叔作为心理咨询师以独特方式保护孩子,帮他们重建信心并重新学习 [12][14] - 阿叔每周举办义务家长会,营造对话空间让家长和孩子说出痛苦,但揭开问题盖子非常艰难,家长常因羞耻而隐瞒 [14][15] - 父亲在家庭中的缺位现象普遍,其回避态度加重了母亲的无依无靠感,并视孩子生病为人生失败 [15] 社会反思与未来展望 - 需要重新界定“优秀”与“成功”的定义,当今孩子寻求生命意义的需求已超越基本的吃饱喝足 [23] - 雅雅在康复后于香港攻读人文类学科,希望成为结合西方心理学与中国实际的心理学家,展现了走出困境的可能 [30] - 书籍通过细致呈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旨在促使读者谨慎反思自身 [28]
梁鸿:抑郁的少年,是如何被大人「围困」的?
36氪·2025-11-01 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