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美关税交锋,欧洲终于明白自己才是最大输家,荷兰已经变小丑
搜狐财经·2025-11-01 12:16

地缘政治事件 - 荷兰政府于2025年10月援引旧法律强行接管注册在荷兰但70%芯片封装和测试业务在中国的安世半导体公司[1][6] - 中美两国在2025年10月底达成协议,同意暂停加征新关税并休战一年,美国随后暂停了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部分限制[3][6] - 欧盟在2025年7月被迫接受美国提出的关税要求,对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平均15%的关税,特别是在汽车和钢铁等关键产业税率更高[3] 半导体行业影响 - 中方出台措施限制车规级芯片出口,导致安世半导体仓库堆满无法运出的芯片,引发全球汽车芯片短缺[1][6] - 荷兰股市芯片板块在安世半导体事件后连续暴跌,三天内市值蒸发超过一百亿欧元[8] - 大众、宝马等汽车制造商因芯片短缺被迫减产,并向荷兰政府讨要说法[6] 稀土供应链影响 - 中国收紧对稀土的出口管制,直接影响欧洲汽车和军工产业,欧洲四分之三的稀土从中国进口[3][13] - 稀土供应紧张导致德国大众等车企生产线面临停摆风险,关键零件制造受阻[5] - 稀土短缺引发价格飞涨,工厂开始囤货,可能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8] 欧洲内部反应与分歧 - 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存在严重分歧,德国和匈牙利主张温和处理对华关系,而法国和一些东欧国家态度强硬[8][11] - 内部分歧导致欧盟应对危机效率低下,所谓的“最强贸易报复工具”因成员国意见不一而从未使用[8]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声称要对中国采取反制,但具体方案因成员国扯皮而迟迟无法出台[11] 企业运营与战略调整 - 欧洲汽车厂商被迫寻找稀土替代供应商,开始从非洲或澳大利亚进口,但面临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10] - 欧洲企业界感到焦虑,发现欧洲在大国博弈中总是被动反应,一家德国汽车配件厂需根据中美新闻来决定生产计划[11] - 欧洲军工企业因稀土短缺导致零件供应延迟,新项目卡壳,暴露了欧洲战略资源的脆弱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