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当演出市场下沉,哪类二线城市正在胜出?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01 14:31

市场格局变化 - 大型演唱会市场重心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2024年二线城市大型演唱会票房占比从2023年的56.2%上升至61.9%,场次占比从56%升至62.4%,一线城市两项占比均下滑 [1] - 成都、杭州、重庆、南京、武汉、苏州、太原等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在2024年大型演唱会票房榜位列前十,其中杭州、苏州、太原从2023年的十名开外分别跃升至第五、第九和第十位 [2] - 常州持续领跑大型音乐节城市票房,同时在跨城观演占比方面位居第一 [2] 城市成功要素:硬实力 - 政府政策支持是关键,例如常州2023年出台《营业性演出奖补实施细则》,对单场观众人数超5000人的演出给予最高100万元奖补以吸引优质项目落地 [2] - 本地文化消费需求旺盛且消费能力强劲是基础,例如杭州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前十,常州人均消费支出居全国前三十,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二十 [2] - 显著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网络与现代化大型场馆,能承接高规格演出并便利跨城观演 [2] 城市成功要素:软实力 - 通过极致服务和独特体验赢得艺人与歌迷青睐,例如太原以最大诚意主动邀请艺人,并与政府高效协同满足主办方要求,打造“歌迷之城”口碑 [3] - 精心策划增强现场体验,如太原在刀郎演唱会中运用千架无人机拼字和漫天烟花秀,成功使城市“出圈” [3] - 打造专属IP和升级服务,包括本地特产伴手礼、免费坐垫饮用水、公仔打卡点等,营造“回家”的归属感 [5] 市场发展趋势与城市策略 - 行业加速向二三线城市下沉,文娱需求旺盛、年轻消费力强劲的城市成为焦点,跨城观演规模与消费外溢潜力是核心判断指标 [1] - 城市策略趋向于将演出活动与城市IP深度融合,例如太原联动艺人资源参与景点打卡和非遗体验,借助《黑神话:悟空》等热门IP实现演艺与文旅双IP共振 [5] - 专注于特定赛道并打造头部IP,例如常州发力音乐节赛道,打造太湖湾音乐节、超级芒禾音乐节等IP,2023年常州音乐节演出票房达1.9亿元以上,占全国音乐节票房的6.3% [5][6] - 吸引年轻及跨区域客群,例如常州2023年至2024年吸引的乐迷中近八成为18-29岁青年,跨城观众占比74.3%,跨省观众占比超50% [6] - 演出经济带动显著周边消费,例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在2024年“五一”及“十一”假期营收达2亿元,拉动周边消费约16亿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