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韩国一战,特朗普成大赢家,美国却输惨了,我们没赢但胜利了
搜狐财经·2025-11-03 04:53

特朗普关税策略与全球反应 - 特朗普采用“极限施压”策略,先威胁对不妥协国家加征25%关税并设定期限,随后延长至8月1日以给予消化时间,此策略通过心理消耗使各国逐渐接受现实 [5] - 美国贸易顾问纳瓦罗指出美国是所有国家的对手,而各国之间也互为对手,谁先与美国和解谁就能占便宜 [11] - 特朗普的短期胜利包括制造业部分回流、国库收入增加及盟友被迫投资美国,但背后是美国国际信誉急剧下滑 [12] 韩国与美国贸易协议 - 韩国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韩国出口美国商品被加征15%关税,而韩国对美国产品实施零关税,韩国还承诺向美国控制的项目投资3500亿美元并购买10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 [3] - 根据协议,韩国需将1500亿美元投入美国造船业,总承诺达4500亿美元,相当于其年GDP不足2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7] - 韩国妥协的关键原因是“大势所趋”,在日本承诺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欧盟承诺1.3万亿美元投资和采购后,韩国陷入孤立 [9] 中国对美贸易策略 - 中国的反制最为系统,通过管制稀土出口让美国军工企业承受压力,中美较量后美国放开了高端芯片H20的出口限制 [11] - 中国拥有完整产业链、庞大内需市场及强大国家意志,是其敢于“硬刚”的底气 [11] - 中国通过市场多元化对冲关税冲击,对美出口占比降至15%以下,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贡献了超过60%的增量,前4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8.05万亿元,增长6.8%,占进出口总值的56.9% [12] 加拿大与印度对美贸易立场 - 加拿大选择以牙还牙,开启对等反制甚至威胁切断对美电力供应,美加经济高度融合的“相互确保摧毁”态势使特朗普三思 [11] - 印度表现出独特韧性,面对25%关税威胁直接回应“25%就25%,没事儿”,其底气源于对美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手机制造领域,加税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和苹果等公司消化 [11] 全球供应链格局重塑 - 美墨、美韩新协议包含原产地原则并具有区域排他性,美墨协定的汽车原产地原则涵盖汽车零部件、玻璃、光纤、钢铁等产品,使供应链更集中于美国主导的贸易区域并改变企业投资流向 [12] - 各国在妥协同时悄悄推进去美国化,越南在模糊答应特朗普后转头与中国搞军演,韩国一面签署协议一面加速推进中韩自贸谈判并在数字贸易领域深化合作 [13] - 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成为信任毒药,当美国盟友开始抛售美债作为威胁时,霸权体系的裂缝已无法修补 [13] 协议执行与潜在问题 - 特朗普赢得的一系列协议实际执行可能大打折扣,欧盟承诺的1.3万亿美元投资项目执行非常缓慢,日本民间对5500亿美元投资协议充满不满 [12] - 韩国协议细节暴露问题,3500亿美元投资中1500亿用于造船合作,其余多为贷款和担保,实际资金流向受美方主导,韩国虽承诺开放市场但坚决守住大米和牛肉红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