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11大网红“割不动”消费者,竟是被“阳谋”算计了?
36氪·2025-11-03 07:54

双十一整体氛围与核心变化 - 今年双十一氛围冷清,主流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抖音仅发布品牌成交额破亿等首轮战报,不再公布总销售额 [1] - 消费者对双十一热情减退,普遍认为双十一不一定便宜,不买才是最省钱的消费策略 [1] - 双十一的商业形态被认为需要或已经发生改变 [2] 头部网红主播状态与表现 - 头部主播李佳琦在双十一期间表现出疲惫感,虽直播间访客人数和加购GMV同比增长,但本人抱怨压力大并提及退休想法 [3] - 李佳琦因平台取消补贴活动导致消费者退货,并回应传闻称“一夜之间亏损20亿”为不实信息,今年不敢再喊全网最低价 [5][6] - 另一头部主播董宇辉对双十一反应平淡,直播节奏未受大促显著影响,仍在按计划进行地方产品推广 [7][8] - 其他一线网红普遍缺乏新意,套路化内容(如杀价、砍价)令其自身感到尴尬,部分甚至转向“卖惨”路线以获取流量 [10] 平台策略转变与行业格局演变 - 平台流量增长触及天花板,过去依赖头部主播作为流量发动机的模式正在改变,平台追求更规范、更可持续的发展 [13] - 各大平台调整策略以分散流量:淘宝天猫推行“全域直播”(店播+达人+品牌自播),抖音强化“兴趣电商”标签,快手推出“川流计划”扶持中小主播 [13][14] - 品牌自播模式崛起,据报告显示其在抖音平台GMV占比已达30%-40%,平台有意减少对头部网红的依赖 [14] - 双十一促销周期显著延长,今年普遍从10月15日持续至11月11日(约28天),甚至有的平台从10月9日开始,持续35天,更利于品牌方进行细水长流的直播 [15] - 网红流量成本高昂,例如有案例显示某场带货GMV达7500万,但投流费用超过4000万,导致亏损 [16] 消费者行为与促销活动问题 - 消费者消费行为趋于理性,更多是“补货”而非“激情下单”,对复杂的满减凑单规则感到厌倦 [17][19] - 双十一优惠规则复杂,例如某品牌精华通过三重优惠计算后,实际节省金额与付出的时间成本不匹配,且可能导致非必要囤货 [18] - “双十一不便宜”成为热搜话题,消费者发现部分商品存在先涨价后降价的现象,实际优惠有限甚至没有 [21] - 平台优惠策略不一致,例如有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平台推出限时补贴使新下单价格反而更低,导致已支付定金的消费者感觉被背刺 [23] - 当双十一优惠与“国补”等政策叠加时,价格体系更为混乱,消费者经过复杂计算后发现最终价格与促销前持平,质疑大促的实际意义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