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意义何在?
金融时报·2025-11-03 10:11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宣布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1] - 政策针对新冠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 其违约信息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1] - 计划在履行相关程序并进行技术准备后 于明年初执行该政策 [1] 政策背景与影响 - 受新冠疫情影响 部分个人发生债务逾期 虽已全额偿还但信用记录仍持续影响其经济生活 主要表现为再获贷款难度大 [2] - 现行规定要求个人不良信息自行为终止之日起保存5年 有不良记录的个人对多数银行机构而言是"禁入客户" [2] - 政策旨在帮助非恶意违约且已还款的个人尽快获得新金融支持 改善其财务状况 [2] 历史政策与行业实践 - 2020年央行曾出台指导意见 明确四类受疫情影响人群的逾期信贷业务可不作为逾期记录报送 [3] - 近年来部分地方中小银行在业务中已不再将征信不良记录作为完全"禁入"要素 还清贷款后可结合多方面考量审批 [3] - 打破准入门槛意味着业务审查责任增大 新贷款再次逾期更易被追责 [3] 政策属性与行业趋势 - 本次信用救济政策被明确为一次性措施 [4] - 银行从业者认为政策期限需体现征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以警示消费者珍视信用 [4] - 征信管理趋于精细化 国家发改委征求意见稿提出按"轻微、一般、严重"三类对失信信息实施分类管理并设置不同公示期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