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点房企拿地总额同比增长26.4%,联合体形式拿地
36氪·2025-11-03 10:27

行业整体拿地态势 - 2025年1-10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为783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4%,延续增长态势但增幅较1-9月收窄[13] - 拿地活动仍以央国企为主导,拿地金额前十名企业中8家为央国企,部分民企如浙江、四川的多家民营房企亦表现积极[13] - 从城市群看,长三角TOP10企业拿地金额2617亿元居四大城市群之首,京津冀TOP10企业拿地1020亿元位列第二,中西部TOP10企业拿地588亿元位列第三[21] 领先企业拿地表现 - 中海地产以827亿元权益拿地金额和266万平米权益拿地面积均位列行业前列,同时在新增货值榜以1870亿元位列第一[1][7][15] - 绿城中国权益拿地金额564亿元排名第二,权益拿地面积259万平米排名第三,新增货值1209亿元位列行业第三[1][7] - 招商蛇口权益拿地金额562亿元排名第三,新增货值1807亿元位列行业第二[1][7][15] - 保利发展权益拿地金额541亿元排名第四,但权益拿地面积318万平米位居行业第一[1] 新增货值分布 - TOP10企业2025年1-10月新增货值总额达10449亿元,占TOP100企业的48.1%,行业集中度较高[15] - 新增货值榜单入围门槛为72亿元[15] - 中海地产与招商蛇口均通过获取上海城市更新项目实现货值大幅提升[15] 区域与城市投资热点 - 重点城市中,杭州拿地金额榜首为滨江集团341亿元,北京榜首为中海地产171亿元,上海榜首为中海地产366亿元[22] - 招商蛇口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四个城市拿地金额均进入前十,建发房产在杭州、北京、苏州和成都四个城市进入前十,显示头部企业全国化布局[23] - 长三角区域成为房企投资重点,绿城中国在长三角拿地金额465亿元,滨江集团347亿元,招商蛇口313亿元[19][20] 拿地策略与模式演变 - 10月出现多宗联合体拿地案例,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及杭州、成都等热点二线城市[16] - 联合体形式以“央企+地方国资”为主,亦有“房企+资方”模式,部分项目通过联合拿地提前锁定代建业务,如绿城管理参与苏州地块[16] - 10月全国住宅用地成交总价TOP10地块中,有4宗为联合体拿地,上海4宗地总成交金额达170亿元,其中静安区地块以77亿元成交价位列第一[24] 企业类型与区域聚焦 - 央企、国企和地方国资仍是各城市拿地主力,民企主要在重点深耕区域补充土储,如滨江集团聚焦杭州,大华集团聚焦上海[23] - 地方城投类企业如石家庄城发投集团、滁州城市建投等在拿地面积榜上表现突出,显示地方国资在土地市场的活跃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