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的苏州,为何没有”百亿店王”?
36氪·2025-11-03 10:38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但随着苏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结构与经济功能复杂化,苏州从"单中心"模式逐渐转向"多中心协同"。2012年,苏州提出了"一核四城"发展战略—— 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合并成了姑苏区;吴江撤市设区。这年4月28日,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 这样的战略规划,奠定了苏州的城市框架,从"单中心"变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从商业体分布来看,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相城、吴江、 姑苏等地均具备完整的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医疗+教育设施组合。苏州的生活结构,更像是"点状解决",而非"线性流动"或"向心收缩"。 同时,随着轨道交通扩容,从园区到狮山、从吴中到相城、吴江,越来越多居民把生活构建在"15分钟社区+30分钟通勤"的逻辑之上。人们更关心商品、 服务与距离的匹配,而非是否在"某个城市地标"完成,市民消费行为呈现"去中心化+价值导向+分布消费"结构特征。 从《平江图》上的市肆繁华,到观前街的商业奠基,再到工业园区与古城区的交相辉映,苏州的商业故事始终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碰撞中书写。 经济总量高居全国前列,苏州强劲的消费潜力毋庸置疑。然而,在商业地产领域,它却与佛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