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绿色合作基础与现状 - 中欧绿色合作已形成政策、机制与产业层面的坚实基础 [1] - 欧盟以《欧洲绿色协议》为核心构建规则体系,目标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 [1] - 中国依托“双碳”“1+N”政策体系,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达6250亿美元 [1] - 中国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稳居全球首位 [1] - 双方通过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碳中和中心等平台达成碳市场互认、绿色技术研发共识 [1] - 产业层面形成“中国产能+欧洲标准”互补模式,中国光伏组件、储能设备支撑欧洲能源转型 [1] - 欧洲在高端制造、绿色认证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1] - 中企在欧布局电池工厂、氢能装备基地,欧企深耕中国绿色金融与技术授权领域 [1] 电力脱碳合作核心 - 电力脱碳成为中欧合作核心抓手,双方合计碳排放占全球40% [2] - 欧盟计划2035年前全面退煤,亟需中国光伏组件保障转型目标 [2] - 中国煤电装机占比仍超39%,需借鉴欧洲电网调度与系统灵活性经验 [2] - 双方达成“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共识 [2] - 202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21.59亿千瓦,占总装机59.2% [2] - 中欧联合推动绿电认证、碳市场对接机制,加速电力系统清洁化进程 [2] 合作面临的挑战 - 全球气候治理碎片化、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绿色产业链成为战略博弈焦点 [2] - 发达国家“友岸外包”政策导致供应链区域化、政治化 [2] - 欧盟内部受成员国能源结构差异、右翼政治崛起、转型成本高昂等问题制约 [2] - CBAM等单边措施涉嫌违反“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2] - 欧盟对华“去风险”政策、贸易摩擦加剧规则协调难度,如电动汽车关税升至45.3% [2] - 中欧绿色标准与转型基础存在差异,包括能源结构、碳市场成熟度不同 [2] 核心合作路径 - 提升“中欧+”气候雄心,加强巴西贝伦气候大会协同,推动全球气候资金机制重构 [3] - 共同制定煤电退出指引 [3] - 深化电力脱碳合作,聚焦可再生能源互补、电网技术共享、绿电认证互认 [3] - 探索“中欧电力脱碳标准”,填补全球治理赤字 [3] - 中欧需跨越地缘政治分歧,强化规则兼容与产业协同 [3] 中国气候治理政策与成就 - 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39] - 2025年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 [39]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 [39] - 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 [39] - 连续十年在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上稳居世界首位 [39] - 2024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8.9% [41] - 截至2024年7月,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2030年目标 [41] - 2024年风电发电量997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太阳能发电量839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6% [46] 欧盟气候政策框架 - 欧盟以《欧洲绿色协议》为核心,结合《欧洲气候法》《Fit for 55》等构建绿色政策组合 [18] - 目标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204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90% [18][36] - 2030年实现至少55%的减排,计划投入超过1000亿欧元支持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发展 [36] - 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绿色金融体系与技术标准外溢推进全球绿色规则趋同 [18] -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已成为全球最成熟的碳市场 [34] - 2025年发布《欧盟竞争力指南针》,以科技创新、能源低碳和经济安全为支柱 [36]
2025年中欧绿色合作推动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挑战与机遇报告-绿色和平
搜狐财经·2025-11-03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