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 在“十五五”时期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旨在加强金融周期、宏观杠杆率及重要金融机构、市场、交易行为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前瞻性提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2] - 全球金融体系复杂性和关联性增强,传统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应对系统性风险累积和跨市场传导,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房地产、地方债务等结构性风险以及资本跨境流动波动性上升,要求建立更系统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2] - 构建该体系有助于强化逆周期调节、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升金融体系韧性和政策协调性,配合货币政策形成“双支柱”调控架构,为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提供制度保障[2] 现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及效果 -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通过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资产质量等多维度综合考核,有效引导银行理性投放信贷、控制风险[1] - 通过逆周期资本缓冲、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等措施,强化了跨部门、跨市场监管协调[1] “十五五”时期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重点方向 - 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完善并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举措;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不断健全协同高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治理机制[3] - 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针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政策层面将统筹推进“减量提质”,对高风险机构早识别、早处置[3] - 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将重点完善跨周期和跨市场政策框架,强化对影子银行、地方债务、房地产和金融科技风险的统筹管理[3]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改革动向 - 正研究将MPA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聚焦评估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另一部分聚焦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评估,服务于宏观审慎管理[3] - 将MPA框架下的7大方面、14个指标拆分为“货币政策执行”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两大评估体系,符合现代中央银行“双支柱”调控框架演进方向,有助于提高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4] 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的扩展与创新 - 考虑综合平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防范金融市场道德风险,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4] - 构建非银机构流动性支持机制需要明确触发条件、创新工具设计、强化监管协同和完善法律保障,平衡金融稳定与市场纪律,对非银机构的流动性压力测试和流动性管理工具的使用规范需制度化、常态化[4][5] - 未来可能发展基于风险暴露的动态杠杆率工具、跨境资本流动调节税、房贷审慎系数动态调整机制等,并引入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评估、网络安全压力测试等新工具,纳入广义宏观审慎框架[5]
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速构建
上海证券报·2025-11-04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