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管理的定义与核心目标 - 宏观审慎管理聚焦具有系统性特征的风险,旨在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阻断或弱化金融体系的顺周期自我强化和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 [2] - 其区别于针对宏观经济和总需求管理的货币政策,以及关注单体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微观审慎监管,是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1][2] 宏观审慎管理的必要性与国际背景 - 国际社会对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视源于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反思,认识到微观金融机构的个体稳健并不等同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业的顺周期性往往是危机的根源 [3] - 当前全球金融体系复杂性、关联性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房地产、地方债务等结构性风险,传统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跨市场传导 [1][6] 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 - 我国已建立包括宏观审慎评估(MPA)、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等在内的政策体系 [4] - MPA通过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资产质量等多维度综合考核,有效引导银行理性投放信贷、控制风险 [4] “十五五”期间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 - 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是“十五五”规划的重要着力点,重点将包括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完善重点机构和领域风险防范、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健全协同高效的治理机制 [7] - 具体改革方向包括研究将MPA拆分为“货币政策执行”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两大评估体系,以提高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 [7][8] 未来可能丰富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 未来工具箱有望扩展,可能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以完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8] - 其他潜在工具包括基于风险暴露的动态杠杆率工具、跨境资本流动调节税、房贷审慎系数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引入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评估、网络安全压力测试等新工具 [8]
阻断金融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 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速构建
上海证券报·2025-11-04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