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禾元生物“稻米造血”技术成果转化,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获批上市并于2024年10月28日登陆科创板[3] -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的专业训练平台,通道数为美国Neuralink公司的20倍[3][5] - 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近3年年均增长30%以上,全市在研在用10亿参数规模以上大模型超60个[5] - 2024年前三季度武汉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产量分别暴增70.4%和45.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六成[5] -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一期项目投产,实现6.5秒下线一台空调,从启动建设到建成投产仅用336天[5] - 东湖科学城建设进展显著,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完成验收,九峰山实验室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带动配套企业总估值超百亿元[4] - 武汉组建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整合97家单位、3700余名科研人员,投入近90亿元科研资金[4] 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集群 - 2024年上半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6.8万辆,同比增长152%,岚图汽车1-10月交付量同比增长82%[5] - 武钢老厂区转型为绿色超级工厂,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供应新能源汽车市场[5] - 光谷、车谷、星谷、网谷、药谷“五谷丰登”,加速形成“光芯屏端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商业航天等优势产业集群[5] 改革开放与物流枢纽建设 - 武汉获批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首个完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的省会城市[6] - 中欧班列(武汉)辐射欧亚40国120城,并新开通至瑞典、丹麦、挪威的线路[7] - 武汉港开放范围扩大至3个港区、7个泊位,开通直达日、韩、俄、越、印尼的近洋直航[7] - 天河、花湖客货双枢纽货运吞吐量稳居中部第一,花湖机场实现高端消费品“头天深海捕捞,次日国内城市上桌”[7] - 盖瑞特集团在武汉设立中国第二家创新中心,过去10年武汉工厂年均产能增长超过30%[8] - 31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外商直接投资(FDI)稳居中部城市第一[9] 区域发展与城市能级提升 - 2024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武汉GDP增速分别为5.4%、5.5%、5.6%,持续保持副省级城市前列[14] - 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华中分中心、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功能平台相继落户武汉[14] - 武汉都市圈建设深化,武鄂黄黄形成“半小时通勤圈”,1062项政务服务实现“一圈通办”[17] - 武汉都市圈朝着人口3000万、经济总量4万亿元的世界级都市圈迈进[18] 文化旅游与消费活力 - 2024年国庆中秋假期武汉跻身全国国内游热门城市榜单,旅游门票订单同比增长22%,出境游增长33%,入境游增长39%[22] -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三天吸引观众22.5万人次,文旅项目集中签约232.8亿元[22] - 2024年前10个月外籍旅客从天河机场入境量累计达10.5万人次,同比增长近四成[9]
大江奔流谱新篇——武汉践行嘱托奋勇争先
长江日报·2025-11-04 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