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中阶智能辅助驾驶方案交付 - 博世宣布中阶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已成功交付,客户包括一家中国销量排名靠前的车企,其一款性能车成为国内首款搭载该技术的燃油车 [2] -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判断,2026年燃油车将以指数级增长速度普及中阶智能辅助驾驶技术 [2] - 此次交付标志着燃油车智能化突破“惟电车能智驾”的固有认知,为燃油车智能化撕开一道裂口 [2] 燃油车实现智能辅助驾驶的挑战 - 供电系统是首要障碍,中高阶智驾系统功耗为100W~300W,燃油车传统的12V铅酸电池难以支撑持续大功率放电要求 [3] - 升级48V轻混系统可解决问题,但行业测算显示单车需新增成本8000~12000元,相较于辅助驾驶硬件约7000元的边际成本,消费者付费意愿可能不高 [3] - 散热系统是另一制约因素,超过55%的芯片失效由温升过高导致,芯片温度在70℃以上时,每升高10℃可靠性降低50%,燃油车缺乏电动汽车精准的温控基础架构 [4] - 传统机械结构导致动力响应延迟较高,燃油车叠加总延迟达0.5~1秒,而电动汽车可在0.1秒内完成扭矩调整,以120km/h车速计算,1秒延迟意味着车辆盲行33.3米,大幅增加风险 [4] - 传统燃油车多采用分布式ECU架构,CAN总线带宽通常为1Mb/s,数据传输延迟达数百毫秒,远落后于新能源汽车域集中式架构的千兆以太网毫秒级交互 [5] 技术突破与解决方案 - 供电与散热协同创新是突破口,博世交付的中阶方案采用48V智能锂电系统替代传统铅酸电池,并配合智能电源管理算法实现功率动态分配 [7] - 针对算力约80TOPS的芯片,通过优化域控制器内部结构和散热鳍片设计,仅靠自然风冷即可满足需求;对128TOPS更高算力芯片,则重新规划内部通风路径以提升散热效率 [7] - 通过“动态功耗管理算法”实现智能配电,在高速巡航时优先保障智驾系统供电,优化后可使辅助驾驶功能续驶里程提升30%,且无需额外增加蓄电池容量 [8] - 针对动力响应延迟,通过机械与电子的跨域协同控制实现毫秒级响应,并利用“预测性换挡算法”提前预判动力需求,使换挡顿挫感降低至人驾水平 [8] 行业协同与市场前景 - 车企与供应商形成深度协同,博世整合发动机控制、底盘调校、热管理等业务线实现跨域系统集成 [9] - 2025年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年增速超30% [9] - 超60%的购车者愿为辅助驾驶功能支付溢价,推动车企从功能堆砌转向体验优化 [9] - 辅助驾驶普及引发产业链变革,中国辅助驾驶相关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5%,资源向技术研发倾斜 [10] - 政策层面,联合国WP.29已通过ALKS法规修正案,允许燃油车在特定条件下实现0~130km/h全速域脱手驾驶,推动L3级自动驾驶合规化 [10] 未来展望与发展关键 - 燃油车智驾大范围普及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48V混动系统成本能否进一步降低、燃油车数据闭环的获取效率能否提升、法规体系能否完成责任界定 [11] - 燃油车智驾的价值在于在保留机械质感的同时获得可靠的辅助驾驶体验,而非追赶电动汽车的响应速度 [11] - 技术革命的本质是通过“机械基因+数字能力”的融合,为燃油车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 [11]
先天有“桎梏” 燃油车智驾提速需先跨过技术关
中国汽车报网·2025-11-04 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