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整体业绩承压 - 八大头部建筑央企中有五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出现下滑,七家净利润表现缩水[1] - 中国中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350亿元,同比降幅达18.78%,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41.88%[10] - 中国交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5139亿元,同比下降4.2%,归母净利润为136.5亿元,同比下降16.1%[10] 海外业务成为新增长极 - 中国交建2023年境外新签订单3197.46亿元,同比增长47.50%,2024年境外新签订单3597.26亿元,同比增长12.50%[3] - 中国铁建前三季度境外新签合同额2048.21亿元,同比增长94.52%[4] - 中国电建前三季度境外新签合同额2137.54亿元,同比增长21.45%,占总合同额比重达23.63%[4] 海外市场驱动因素 - 全球基建投资缺口扩大,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与现有投入之间的缺口将达15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占比超60%[6] - 2023~2030年全球低碳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预计达9.2万亿美元,可再生能源电站EPC合同占比将达35%[6] - 印尼计划推进2300公里收费公路建设,越南2025年计划完成约50个交通运输项目,泰国将投入超过1万亿泰铢建设新轨道交通线路[7] 重大项目向头部企业聚集 - 中国交建在13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承建巴拿马运河四桥等大型项目,预计可创造3000个直接就业岗位[3] - 中国电建签订秘鲁皮乌拉大区医院项目合同,金额约65.68亿元,以及沙特光伏项目合同,合计约117.19亿元[8] - 中国铁建落实"海外优先"战略,签约中吉乌铁路、沙特国王大学、坦赞铁路激活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5] 出海战略对业绩的弥补作用 - 中国中铁前三季度在境内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83%,但在境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4%[12] - 中国铁建实现境内营业收入同比减少6.84%,境外营业收入同比增加20.29%[12] - 八大建筑央企海外业务占比均低于25%,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企出海将是大势所趋[12]
国内业务下滑海外签单大涨,基建巨头集体出海“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