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终止总体情况 - 2024年以来共有98家企业IPO终止 [1][3] - 终止企业数量较2023年全年逾400家出现明显下降 [4] 各板块终止分布 - 北交所IPO撤单企业数量居首,达37家,占比约37.76% [1][4] - 沪深主板IPO终止企业31家,创业板26家,科创板4家 [4] 代表性终止案例 - 株洲科能科创板IPO在问询阶段排队逾两年后终止,公司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79亿元、6.09亿元、7.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089.57万元、4294.49万元、7082.31万元,拟募集资金约5.88亿元 [3] - 德斯泰第三次IPO进程折戟,曾于2019年申报创业板、2020年申报科创板 [6] - 钵施然曾于2020年7月冲击创业板,2023年2月转战沪市主板后于2024年9月再度撤单 [6] 中介机构表现 -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的IPO项目撤单数量最多,共24宗,包括10家主板公司和14家创业板、北交所、科创板公司 [1][8] -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的IPO项目撤单15宗,位列第二 [1][8] - 立信、信永中和、中汇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的IPO项目撤单数分别为8单、5单、5单 [9] - 当前274家存量IPO中,天健负责53家在审项目,立信负责48家,容诚负责45家 [9] 监管环境变化 - 证监会修订《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强调"申报即担责",对撤回企业"一查到底",并增加不提前告知直接检查机制 [4] - 将"首发企业检查"的抽查比例由5%提升至20% [4] - 监管收紧促使企业上市前准备更充分,有望提升上市企业质量 [5] 多次申报现象分析 - 多家企业存在多次冲击A股上市情况 [6] - 反映出企业内部问题未有效解决或过于追求上市速度而忽视经营管理提升 [7]
“准入把关”显效,年内近百宗IPO撤单
搜狐财经·2025-11-04 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