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转型债券支持重点行业低碳转型——以钢铁行业为例

转型金融发展背景 - 中国“双碳”目标为高碳行业绿色转型设定明确时间表,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5%,是制造业中碳排放最高的行业[2] - 传统高碳行业转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资本密集特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中央要求采取“先立后破”策略,避免“一刀切”式关停[2] - 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重要补充,旨在为具有明确减排路径但未达“深绿”标准的高碳主体提供融资支持,国际组织如OECD于2019年首次提出转型金融概念[2] - 中国自2021年起加速布局转型金融,人民银行牵头制定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大行业标准,2024年首批标准在试点地区落地,2025年第二批航运、化工等七大行业标准进入研究阶段[2] 转型债券政策框架演进 - 政策框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2021年)以交易商协会发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十问十答》为标志,引入不限制资金用途、与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挂钩的SLB品种[4] - 试点期(2022年)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明确资金专项用于低碳转型领域,沪深交易所推出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及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形成差异化产品体系[4] - 规范期(202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为项目认定提供权威依据,交易商协会优化机制,拓宽发行主体至更多转型实体,扩大资金用途至技术研发、设施升级等领域[5] 国内转型债券分类与现状 - 转型债券主要通过“挂钩”与“用途”两大维度构建金融工具体系,广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核心是债券条款与发行人设定的KPI及SPT挂钩,资金用途无限制,票面利率浮动区间参考范围为[-30BP, 30BP][6] - 低碳转型债券核心是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符合国家转型目录的低碳转型项目,商业银行转型金融债券是金融机构为支持高碳行业转型所创新的融资工具,间接推动行业转型[7] - 截至2024年末,中国累计发行转型债券244只,规模达2208亿元,发行人增长至59家,发行主体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电、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碳排放行业,AAA级发行人占比较大[8] 钢铁行业转型资金需求与应用 - 钢铁行业脱碳技术路径明确,包括氢冶金、电炉短流程、节能增效与数字化应用及CCUS等,据世界钢铁协会测算,为实现碳中和,中国钢铁行业需要连续30年每年投资5000亿元左右[10][11] - 截至2024年末,钢铁行业发行的转型债券规模达到249亿元,主要钢铁企业如中国宝武、河钢集团、山钢集团等均已提出“双碳”目标,最快2050年提前实现碳中和[12][10] - 低碳转型债券发行主体为5家钢铁行业龙头企业,发行规模差异化显著,期限以23年期为主,票面利率区间为2.45%~3.78%,资金用途聚焦氢还原、余热余压利用等前沿减碳技术[14][15] - 广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参与企业覆盖全国性龙头和区域骨干国企,期限35年,票面利率区间2.99%~6.30%,资金用途多以偿还旧债为主,挂钩指标包括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污染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16][17][18] 典型案例分析 - 中国宝武于2024年1月发行规模达100亿元的科技创新低碳转型“一带一路”公司债券,创近年来央企最大发行规模及同规模公司债券最低发行利率2.45%,认购倍数3.4倍,不低于70%募集资金用于海外铁矿项目[15] - 宝钢股份于2021年发行单笔发行量最大、票面利率最低的SLB,期限3年,前两年利率固定为2.99%,第三年根据吨钢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否达标(≤0.63千克/吨粗钢)决定利率是否上调10个基点[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