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苏轼”进课堂!深聊会:AI时代,需要怎样的教育?
南方都市报·2025-11-04 21:41

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潜力 - 自2022年底ChatGPT发布以来,AI正式拉开大模型时代序幕,2024年1月下旬Deepseek大模型的发布惊艳全世界[4] - AI正从教育边缘辅助走向核心环节,在解放教师生产力、个性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4] - 具体应用包括:数字人“苏轼”讲解诗词、“笛卡尔”教授数学、“安培”阐述物理原理、“小红军”讲述长征历史,实现沉浸式教学[5] - 通过智能分析系统,AI能指出学生知识点错误并引申同类型更深层次题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式学习[7] - 数据显示,AI教学辅助工具对学生分数提升确有帮助,并能引发学生更深思考[9] - AI在高校应用普遍,涵盖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等多个环节[11] AI对教育体系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 AI应用伴随师资、课程和资源方面存在的短板,以及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错位、数据安全和学术诚信风险等隐患[4] - AI要求学生具备更强思辨力、判断力,也对教师知识储备和学科逻辑提出更高要求[7] - 小学生使用AI多以提问为主,存在AI回答准确性隐患,但能从小锻炼批判性思维[7] - 高校教师需具备判断学生使用AI程度和创造性的能力,部分教师担忧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11][12] - 当前存在将AI“神化”、“妖化”,或异化为强化应试“刷题工具”的认识误区[10] 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方向与政策建议 - 教育根本逻辑未变,即为人成长和终身发展服务,需强化人与自然接触的“自然力”、人与社会交往的“社会力”、人与自身相处的“情感力”[9][10] - 必须推进教育理念、治理方式、教学方式和教育评价四大变革,实现AI与教育双向奔赴[10] - 建议市级层面建立人工智能教育数据基座,政府、学校、企业联合开发更适配精准的教育大模型,全市推进开放共享,避免新数据鸿沟和教育不公平[10] - 建议政府搭建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参与学校对口人才培养,在资金、税收等方面支持高校与AI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13] - 建议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专项经费,统筹推动智能化学习终端普及,提供清晰政策指引避免智能系统重复建设和不兼容问题[13] - 推动“每周半天计划”,打破学校物理边界,将博物馆、科技馆、企业等变为学习场所,并建设“教育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对接学校需求与科技企业解决方案[12] AI时代人才需求与产教融合 - AI时代人才应具备三大核心素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工作技能、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12] -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毕业生需要一到两年才能真正融入工作[12] - 呼吁教育、产业、企业协作,在学校阶段与产业深度互动,缩短人才职业培养时间,降低企业成本[12] -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AI素养普遍培训,加大对高校与AI产业结合的课题支持和政策扶持[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