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用好土地建好粮仓
经济日报·2025-11-05 06:21
"实施盐碱地治理项目,特种牧草在盐碱地上成功扎根生长,不仅改善了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更成为 农牧民增收的新引擎。企业收完草籽之后,农牧民还能把草打回去,既满足了养殖需求,又能减少饲草 费用的开支。"荷叶花分场党支部副书记赵国山说。 小田变大田,配合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严有 德算了笔账:"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后,一个人能管1000来亩地,每亩节水160立方米,葵花亩均增产 100斤,玉米增产100公斤,效益看得见摸得着。" 高标准农田让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农光村通过土地流转,已形成1600亩洋 葱、1100亩西红柿等作物的连片种植。今年,农光村集体收入预计达10万元,实现农户与集体的双 赢。"我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统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每亩地流转费能拿1000多元。我再 到合作社打工一天能挣200多元,现在收入比以前好多了。"农光村村民张丽萍说。 截至目前,巴彦淖尔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63.03万亩,计划2027年将灌区内符合条件的739.39万亩 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促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