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科研攻坚,江西晚籼稻迎来“口感革命”
科技日报·2025-11-05 09:01
【乡村行 看振兴】 近日,记者来到江西农业大学水稻育种基地内,看到一棵棵"泰优871"晚稻品相良好。随后,记者 又来到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实验室,与学院党委书记边建民共同守候在一个电饭煲旁。 边建民介绍,长江中下游晚籼稻品种品质一直以来存在"一短"(粒型短)、"三高"(垩白度高、直 链淀粉含量高、糊化温度高)、"一差"(口感差)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通过科研攻关,在育 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品种选育、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 "我们不仅创新提出了长江中下游优质晚籼稻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指标,还开发利用了提高长宽 比、降低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有利基因的连锁标记16个,结合垩白度、整精米率、食味等性状的 世代加压筛选,构建了'一长、一高、三低、一好'优质晚籼稻育种技术体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贺晓 鹏说,团队创制了骨干亲本25个,包括荷丰A、万象A等6个长粒型优质不育系以及昌恢871、美特占等 19个优质恢复系,为优质晚籼稻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基础。 采访正酣,项目带头人、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贺浩华风尘仆仆赶回实验室,顾不上擦去眼镜上的汗 水,便披上白大褂投入工作。 "好啦!"随着电饭煲发出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