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球快养不起 AI 了,谷歌英伟达被逼上太空,结果便宜了马斯克
搜狐财经·2025-11-05 15:22

项目概述 - Google正式启动名为“Project Suncatcher”(太阳捕手计划)的太空数据中心项目,旨在将算力部署到太空[2] - 项目核心目标是在太空中建立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可扩展的AI基础设施[5] - 该计划旨在解决地球上面临的资源枯竭问题,通过直连太空太阳能来满足AI算力需求[5] 项目背景与动机 - AI发展面临能源瓶颈,OpenAI和微软的CEO指出问题关键并非芯片供应,而是缺乏配套的数据中心设施和电力(即“暖壳”)[5] -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到2030年全球数据基础设施的耗电量预计将与整个日本的耗电量相当[9] - 数据中心耗水惊人,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一个1兆瓦的数据中心每日耗水量约等于1000名发达国家居民的用水量[9] - 数据中心需求在过去五年内狂飙,增长速度远超新发电能力的规划速度[11] 太空数据中心的优势 - 太阳能板在正确轨道上的效率是地球的8倍[11] - 太空没有黑夜和云层,可实现7*24不间断供电[11] - 在太空无需消耗地球有限的土地资源,也无需大量水资源进行冷却[12] - 若SpaceX发射成本能降至$200/kg(预计2035年),太空数据中心的单位功率成本约$810/kW/年,可与美国本土数据中心的$570–3000/kW/年区间竞争[27]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挑战一:太空芯片协同 - AI训练需要海量芯片高速互联,太空环境缺乏类似地球的光纤基础设施[14] - 解决方案 - 采用编队飞行和激光通信,卫星间距离保持在100-200米,通过自由空间光通信实现1.6 Tbps的双向传输速率[15] - 挑战二:宇宙辐射 - 太空高能粒子对尖端芯片构成毁灭性威胁[16] - 解决方案 - Google的Cloud TPU v6e芯片在实验室测试中表现出惊人的抗辐射性,可承受近3倍于5年任务预期剂量的辐射,能在低地轨道无永久损伤运行5年[20][21] - 挑战三:数据回传 - 太空计算完成后数据高速传回地球存在延迟和带宽瓶颈[24] - 待解决问题 - “晨昏同步轨道”会增加至某些地面位置的延迟,目前地空光通信最高纪录仅为NASA在2023年创下的200 Gbps,对于太空AI数据中心远远不够[24][26] 产业生态与竞争格局 - Google计划在2027年前与Planet公司合作发射两颗原型卫星进行实际环境测试[21] - SpaceX的发射成本从Falcon 1的$30000/kg降至Falcon Heavy的$1800/kg,Starship目标进一步降至$60/kg甚至$15/kg[32] - SpaceX可能成为支撑Google太空数据中心经济模型的关键公司,其学习曲线假设为总发射质量翻倍可使单位成本下降20%[28][32] - 初创公司Starcloud于2024年通过SpaceX发射了搭载英伟达H100 GPU的卫星,其在轨算力比以往太空计算机强100倍,致力于在轨实时处理数据[35][37] - 英伟达通过提供最强算力单元和CUDA生态,成为所有AI公司的算力上游[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