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国债买卖操作重启 - 10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净投放流动性200亿元,标志着自1月起暂停的国债买卖操作已恢复 [1][2] - 200亿元的净买入规模显著低于去年每月1000亿至3000亿元的净买入量,低于市场预期 [2][3] -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10月27日金融街论坛上表示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去年8月至12月央行累计买入1万亿元国债 [2] 市场反应与表现 - 消息公布后,市场透露出“失望”情绪,主要利率债收益率先快速上行后回落,债市表现震荡偏弱 [1][2] - 截至发稿,30年期国债活跃券“25超长特别国债06”收益率上行0.65BP至2.1425%,10年期国债活跃券“25附息国债16”收益率上行0.25BP至1.7925% [2][4] - 11月5日国债期货收盘多数下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0.08%,10年期主力合约跌0.01% [3] 操作背景与目标分析 - 重启操作的背景包括债市运行态势好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6%回升至1.8%)、债市供求关系改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需要以及央行持仓国债规模下降 [6] - 200亿元的操作规模一方面体现央行呵护流动性和稳定债市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显示其无意引起利率过快下行,操作稳健 [3] - 央行避免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买入操作,以免对债券收益率形成过大扰动 [3] 未来操作规模与期限展望 - 分析认为11月净买入总规模可能明显超过10月,因10月仅有4个交易日,日均净买入50亿元的规模已经不低 [3] - 考虑到11月有3000亿元逆回购和9000亿元MLF到期,以及尚未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约1.7万亿元,年内央行买入国债规模可能超预期,预计在0.7万亿至1万亿元左右 [7] - 未来操作可能采取短债与中长债组合买入的方式,规模将视债券收益率变化而定 [7] 对债市的中长期影响 - 短期看,央行重启买债显著提振债市情绪,但中长期影响中性,债市走势将更多取决于基本面、权益市场表现及股债跷跷板效应 [1][8] - 债券定价最终将回归基本面,近期利率下行可能主要是市场在交易“央行买债”主题,而非基本面驱动 [8] - 10月下旬的国债收益率水平可能被央行视为合意水平,未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理论上仍有下行空间 [8]
央行10月买债200亿元低于预期?后续仍有想象空间
第一财经·2025-11-05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