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意义 -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 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 [1]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列为"十五五"规划战略任务之首 [1] -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间的竞争焦点 大国竞争的核心在于经济韧性的竞争 [2] 中国作为大国需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 - 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具备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 并体现"全、大、多、密、强"五大特征 [4] - "全"指完整完备系统的产业体系 大的经济体需要完整、自主、可控和先进的产业体系以保障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 [4] - "大"指产量要大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 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占30%左右 必须避免"产能短缺" [5] - "多"指经济活动必须多样化 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但需释放更多种类经济活动以减少"内卷" [5][6] - "密"指经济活动的密度 即同一经济活动的细分领域 高密度可满足社会各阶层消费偏好并促进技术竞争 [7] - "强"以技术发展水平衡量 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 是对外避免"卡脖子"对内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 [7]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 -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体现代性的最核心体现 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概念 不能简单等同于具体技术和产业 [8] - "十五五"时期需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 [9] - 需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关系 不能认为传统生产力落后 也不能认为新质生产力能解决所有问题 [10] - 西方国家的教训显示 英国因过度侧重金融业导致制造业流失 美国"去工业化"导致贸易不平衡和通胀 [10][11][12] - 产业升级包括不同产业间升级和同一产业内升级 需通过新技术塑造未来产业 同时用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促其现代化 [13] 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保障 - 新质生产力由创新主导 需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4] - 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水平需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升级 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每十年实现一次重大产业升级 [15] - 驱动科技创新的"三驾马车"是基础科研、应用技术转化和金融服务 三者缺一不可 [15] - 基础科研主体是大学和研究机构 国家需提供良好环境 越来越多大公司也承担基础科研任务 [16] - 应用技术转化主体是企业 市场竞争机制是驱动动力 政府需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 [17] - 金融服务主体是金融机构 风险投资是适配应用技术转化高风险特征的关键金融工具 [18] 以"大科研体系"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9] - 当前科研体系存在短板 如论文数量大增但转化率低 实验室"多而不强" 产学研过程缺乏科学理解 [20] - 创新领域关系尚未理顺 包括国企与民企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缺乏支撑科技创新的金融系统 [21] - 解决路径包括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改革 如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建设 国家实验室开放协调 [22] - 需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关系 对企业技术落地进行适度监管 加强科研跨境协作和风险防范 [22] - 在试验区进行试点改革 给予"块块"充分授权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设立"科创特区" [23]
郑永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日报·2025-11-06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