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山公用排水公司自2023年接管中山市中心城区防汛任务以来,通过体系筑基、科技赋能、创新破局,推动防汛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从人海战术向数据决策的深刻变革,探索出一条城市中心城区防汛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3][10] 党建引领与组织建设 - 公司党支部打造“治水排头兵”党建品牌,构建“一个品牌矩阵、双轮驱动融合、三支队伍协同”的“123”工作体系 [5][11] - “红黄绿”三色矩阵作为品牌核心载体:“红色管家”负责统筹引领与制定预案,“黄色先锋”聚焦应急抢险,“绿色卫士”着眼长效治理与设施维护 [5][11] - 三支队伍协同形成“预防—抢险—维护”的全链条防汛机制,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5][11] 系统化防汛体系建设 - 公司坚持系统观念,构建“防、抗、救”相结合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提升防汛硬实力 [7][15] - 制度先行,推动防汛预案从基础框架到涵盖组织架构、责任分工等的完备体系多轮迭代,并针对易涝区域建立提级管理机制 [7][15] - 队伍建设实现从“应急拼凑”到“专业常备”转型,建立“平战结合、战训一体”训练模式,累计开展实操训练超百次 [7][16] - 2025年队伍连续作战超12小时的次数从2024年的2次激增至10次,最长一次坚守30小时,展现专业素养和战斗韧性 [16] 装备升级与智能化转型 - 防汛抢险车辆从2023年88辆增至2025年107辆,其中清洗吸污车从10辆增至20辆,排水抢险车从16辆增至24辆 [17] - 新增8台机器人方舱,搭配18台下吸式永磁泵、6台潜水电泵等,形成立体化智能排涝矩阵 [17] - 总抽排能力从接管初期的2.8万m³/h跃升至3.334万m³/h,提升19.07% [17] - 严格执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流程,3年间累计开展超300场次隐患排查,整改问题超400个 [18] - 2023年至2025年累计清疏管网超9800万公里、雨水边井超52.9万座次 [18] 智慧防汛与科技创新 - 打造中山市智慧排水平台,实时接入气象数据、城市道路监控、67座泵闸站运行数据及477个监测点数据,实现从“人防”到“数防”转变 [24] - 智慧平台让抢险应急响应提速50%,提升排水系统运行效率30% [24] - 在台风“桦加沙”过境期间,平台远程操控泵闸,总抽排量超390万立方米,配合移动设备抽排1.78万立方米,积水消退效率较2023年同类台风“苏拉”提升61% [25] - 2025年新增机器人方舱可在危险场景替代人工作业,提高抢险效率并保障人员安全 [25] - 2025年新增接收智能截污闸后,通过提前对140座设施进行调试优化,在管控范围倍增情况下仅新增个别积水点 [25] 运营成效与灾害应对 - 3年来公司累计启动应急响应132次,投入抢险人员超4.6万人次、防汛抢险车超8000辆次,排洪量超1.04亿立方米 [26] - 成功迎战台风“泰利”“苏拉”“桦加沙”等数十次强降雨灾害,并保障中高考、公务员考试、龙舟比赛、全运会等重要活动周边排水安全 [26]
中山|风雨里的“排水尖兵”
中国环境报·2025-11-06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