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导地位与用户偏好 - 超过九成用户在服务选择上青睐国产大模型 [1][7] - 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已成为用户首选,反映出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已赢得市场主导权 [1] - 国产大模型在体验、性价比与可用性上已形成稳定优势,偏好加速“应用-反馈-迭代”的正循环 [7] 产业规模与备案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 [3] - 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 [3] - “十四五”期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1] 区域产业格局 - AI大模型产业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极鼎立”格局,三大区域约占全国产业总量的84% [4] - 京津冀占比35.3%,以“技术策源+区域协同”为特色,北京市在备案数量(132个)和基础研究方面全面领先 [4][6] - 长三角占比33.9%,以“生态构建+工业赋能”为特色,上海市(82个)实施“模塑申城”计划 [4][6] - 珠三角占比15%,以“产业应用+硬核支撑”为特色,广东省备案数量为66个 [4][6] 行业应用案例与成效 - 百度文心大模型支持国家电网推出光明电力大模型,推广无人机巡检,年巡检杆塔500万基,减少人工登塔次数40% [2] - 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在鞍钢集团智慧车间应用,具备复杂动作理解、指令式图像生成与编辑等高阶视觉能力 [2] - 行业专用大模型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落地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1][3] 技术优势与竞争壁垒 - 国产大模型已形成技术成熟度与场景适配力“双重”护城河,在中文语义理解、政策合规性上更具优势 [7] - 国产大模型更懂当地需求,在国内商业逻辑适配、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的定制化程度上具有天然优势 [7] - 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建设 [1] 未来发展趋势 - 下一阶段发展有望在模型集成、开源社区、具身智能、智能体、完善治理五个方面形成新成果 [3] - 未来应建立数据确权、分级分类等机制,构建合规高质量数据体系,降低垂直大模型落地门槛 [8] - 需围绕行业知识、流程与合规做深做透,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推动算力、模型、应用全链条协同 [8]
我国AI大模型呈“金字塔”型分布特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5-11-06 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