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比小学生说烂梗更可怕的,是大人也说
36氪·2025-11-06 10:49

文章核心观点 - 网络热梗的流行反映了语言的僵化、套路化,并可能导致思维能力的退化[1][5] - 比小学生使用网络热梗更值得担忧的是语文教育的僵化、套路化和应试化,这系统性地破坏了孩子的语言感受力[12][14] - 语言贫瘠的本质是思想贫瘠,文件风、短剧风、大厂黑话等语言腐败现象正在侵蚀公共话语体系和独立思考能力[17][20][23] 网络热梗的社会功能与影响 - 网络热梗是互联网时代的“方言”,对小学生是“社交入场券”,对成年人则是“情绪减压阀”[6] - 热梗以高度浓缩、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复杂情绪,例如用“EMO”代指伤感,“摆烂”形容放弃挣扎,表达直接且带有自嘲幽默[9] - 使用圈内黑话和俚语是确立身份认同的方式,懂梗在同龄人中意味着获得群体认同,反之则可能被边缘化[7] -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密码,从70后的“美眉”到10后的“芭比Q了”,热梗是一代人集体心境的缩影[10] 语文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 语文课堂将意境深远的唐诗拆解成标准化的字词翻译和中心思想,学生不再感受诗句的审美价值[14] - 作文教学存在僵化结构、千篇一律的好词好句和古老模板,个体独特观察和真实情感让位于安全保险的范文模板[14] - 阅读和写作的目的从探索、表达和沟通异化为获取分数,语言成为一门“技术”而非滋养人生的素养[14] - 高考作文中少有好文章,真正需要培养的习惯是“我手写我心”: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16] 语言贫瘠的深层危机 - 文件风用“高度重视”“全面提升”等空洞词汇消解具体问题,用“正确废话”营造“假大空”[20] - 短剧风以“豪门恩怨+身份反转”的固定套路构建扭曲价值观,用“一夜逆袭”取代脚踏实地,消解对复杂现实的理解能力[20] - 大厂黑话如“赋能”“抓手”“沉淀”是精致的语言表演,决策会中重复出现100次高深词汇却无具体执行方案,徒增沟通成本[20] - 2019年《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61.9%的人基本不会说诗句,57.6%不会用复杂修辞手法[23] - 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成员已突破38万,他们在需要精确表达时找不到恰当词语[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