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已从构想进入“太空竞速赛”的实战阶段,具体体现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专用回收船舶开工建造及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挑战回收技术 [1] - 商业航天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追求商业回报的同时支撑导航、天气预报、卫星直播等服务并推进太空探索 [2] - 政策强力支持,2025年10月顶层设计将“航天强国”定为“十五五”目标,而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发放为下游星座运营及中上游制造注入强心剂 [7][8] 产业链格局 - 上游涵盖火箭、卫星制造及配套产业,关键环节包括九丰能源的液氢燃料、国机精工的航天轴承、铂力特的3D打印零件等 [3] - 中游包括发射服务、卫星测控、地面设备等环节,直接关系到卫星精准入轨和稳定运行 [4] - 下游涉及导航、通信、遥感、卫星互联网等应用,实现从太空到用户的完整服务链条 [5] - 国内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141家飙升至2024年10月的537家,六年增长2.8倍 [6] 市场驱动与规模 - 下游星座运营是需求核心,国内GW星座和“千帆”星座快速组网带动制造与发射需求,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已超过900颗 [9] - 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达4800亿美元,其中定位导航、地面设备、卫星电视、卫星通讯是主要领域 [16] - 全球火箭发射服务市场2024年收入约186.8亿美元,预计2034年将增长至64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15% [17] - 2024年全球实现259次轨道发射,平均每34小时一次发射 [17] - 中国市场规模潜力巨大,赛迪智库预测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总体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 [20] 技术突破与成本趋势 - 发射环节是关键基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可重复使用火箭海上回收系统确保2026年年底前交付 [10]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具备自主高精度返回、软着陆并重复使用特点,第二阶段将尝试一子级回收 [10] - 火箭回收技术成熟后,发射成本有望降至目前的十分之一,大幅降低进入太空的门槛 [10] 资本投入格局 - 2024年全球商业航天企业完成投融资220笔,总金额78亿美元,平均单笔金额3550万美元 [11] - 2024年美国企业获投融资40亿美元,同比减少13亿美元;中国企业融资额从5.42亿美元增长至19亿美元,全球占比达到24% [11] - 2015-2024年间全球商业航天累计投融资约650亿美元,主要投向航天器发射、卫星通信、商业载人航天、航天器制造 [13] - 中国商业航天投融资结构优化,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中游地面设备、下游运营应用获更多资本关注 [15] 产业链关键企业 - 火箭发射领域重要参与者包括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其中前五家企业已启动IPO,多家计划在2025-2026年实现新型可回收火箭首飞 [21] - 九丰能源作为清洁能源服务商,其海南项目在2025年3月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实现液氢产品配套供应 [21] - 铂力特为多个商业航天客户提供3D打印零件支持,项目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22] - 华曙高科推出UT252P超高温3D打印系统,支持PEEK等高熔点材料加工 [23] - 联创光电通过高温超导解决方案中标商业航天发射技术研究院项目 [23] - 龙溪股份的商业航天关节轴承品种数和产销量位居全球前列 [24] - 国机精工在运载火箭轴承市场占有率稳定在较高水平,其子公司具备全系列航天轴承研发能力 [24] - 高华科技通过宇航级传感器覆盖火箭多个系统的监测环节 [24]
商业航天加速:政策点火,资本押注,我们奔向万亿星空
全景网·2025-11-06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