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交易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 高频交易是一种自营的自动化交易,其速度远超人工交易极限,构成其盈利的核心能力[3] - 交易目的并非为他人执行交易赚取手续费,而是直接交易获利[3] - 交易过程完全由计算机算法执行,人类仅编写算法和调整参数,买卖决策最终由算法做出[3] - 高频交易公司如城堡投资(Citadel)在2001年成立后,于2005年开始主导做市业务[3] 高频交易的发展历程与市场规模 - 1998年被视为高频交易元年,美国SEC正式认可ECNs为交易所,使纯算法驱动的交易系统合法化[2] - 1999年ATD公司的高频交易单日交易量达到2亿股[2] - 高频交易在2005-2009年间大爆发,从美国扩展到其他国家及新兴经济体[2] - 高频交易占世界上最重要市场全部交易量的一半左右[4] - Virtu Financial在36个国家/235个交易所运营,美欧市场占比超过40%[4] 高频交易的技术演进与基础设施 - 2008-2009年间高频算法信号持续时间通常不到三四秒,到2015年缩短至10微秒内(千万分之一秒)[4] - 全球有20多个数据中心承载世界上绝大部分金融交易和高频交易[5] - 大多数美国股票交易发生在新泽西州北部的四个数据中心:纽交所数据中心、纳斯达克数据中心、NY4、NY5[5] - 高频交易包含普通交易和光速交易,后者速度约为光速[5] 高频交易的监管环境与市场影响 - 2010年5月6日美国股市闪崩事件中,高频交易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导致股市在几分钟内暴跌近1000点[4] - SEC随后加强监管,推动包括个股熔断、市场熔断、提高HFT算法透明度等多项改革[4] - 行业龙头公司Virtu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强调市场做市义务,加大技术优势和加密扩张以应对监管收紧[5] - 高频交易在带来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波动风险[4] 高频交易的局限性与发展趋势 - 并非所有交易所都使用高频交易,一些经济体量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电子化程度不高的地区存在局限性[4] - AI的大发展及其应用助力了高频交易在亚洲的发展[4] - 行业面临SEC对支付订单流(PFOF)的审查和AI大竞争的挑战[5]
21书评丨光速交易:流动与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06 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