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AI正从提升效率的工具转变为驱动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核心能力,帮助企业应对集采和支付改革等结构性压力,实现从产品提供商向价值解决方案伙伴的转型 [1][2][12] 行业结构性变化 - 医疗器械行业正经历结构性重塑,政策端带量采购影响细分品类且监管趋严,需求端医院对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求上升,竞争端从单一产品转向技术创新和整体解决方案的全方位竞争 [1] 政策支持与导向 - 国家药监局于2022年发布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3年发布AI辅助检测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5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优化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并研究组建人工智能等前沿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组织 [2] AI的应用价值与场景 - 生成式AI在研发环节可快速生成设计方案并完成模拟验证,缩短研发周期并减少试错成本;在临床端可对影像结果进行标注以提升医生体验和医院运营效率;在经营管理方面可自动化数据处理任务 [5] - 生成式AI最可能率先规模化落地的场景是影像报告生成,因其数据标准且需求直接,可量化提升诊疗通量并减轻医生负担;其次是企业内部的AI for BI,帮助销售和财务等部门快速取得业务数据 [6] - 企业选择AI应用优先级应找既有真实痛点、又有数据支撑且合规可控的切入口,先做出可感知价值再延伸至更长链条的应用 [6] 数据挑战与解决方案 - 医疗数据高度敏感和分散,跨机构共享面临隐私合规、授权机制和接口标准等挑战,例如AI影像算法训练因缺少统一标注和可追溯治理体系导致模型训练效果不佳 [7][8] - 解决方案包括建立健全的数据合作机制如联邦学习和隐私计算,让数据不出医院也能参与AI训练;并将数据治理作为企业核心能力而非仅技术部门任务 [8] AI实施的误区与治理体系 - 常见误区是将AI视为单点项目而非系统工程,缺乏明确场景牵引和治理机制导致成为技术展示;另一问题是治理缺位,未建立从数据采集到使用的完整责任体系 [9] - 有效AI治理体系需确保算法决策可追溯、数据流转合规且管理嵌入业务流程,例如设立由研发、法规、临床和法务共同参与的AI伦理与安全委员会进行模型审查 [9] 系统性AI布局战略 - 企业系统性规划AI布局需从四方面考虑:将AI置于整体战略中明确目标;判断场景的痛点可量化性、数据可用性及对业绩的实质影响;让AI成为组织共同任务而非单一部门职责;将合规作为起点而非补救措施 [10][11] - 生成式AI在未来3-5年将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核心能力,融入产品开发、临床沟通和服务运营全过程,成为组织学习和决策的基础能力 [12] - 行业竞争格局将从拼设备性能和渠道覆盖转向拼数据积累、算法与业务结合的持续优势,对临床理解强且能整合AI至日常运营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13]
专访安永吴晓颖:未来3-5年,AI将重塑医械产业格局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06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