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趋势与驱动力 - 电力供应紧缺成为AI数据中心建设的关键瓶颈 美国数据中心能源需求预计在2027年前几乎翻倍 大型数据中心负载请求已使公用事业公司与电网容量不堪重负 [1] - 将数据中心建在太空成为越来越多硅谷科技公司的选择 以突破地球上的电力限制 [1] - 太空可能在10年后成为一个新的计算场所 未来太空可能是扩展AI计算的最佳场所 [5] 公司战略与项目 - 谷歌启动名为Suncatcher的计划 探索在太空中构建可扩展的机器学习计算系统 其TPU即将进入太空 [3] - 谷歌与卫星图像公司Planet Labs合作 计划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卫星 探索建设大规模太空数据中心集群的可能性 [3] - SpaceX计划在太空中建设数据中心 通过将配备高速激光链路的Starlink V3卫星进行规模扩大来实现 [3] -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表示 未来10到20年人类将能够在太空建造吉瓦级数据中心 [3] - 太空计算公司Starcloud计划在今年11月发射载有英伟达H100 GPU的卫星Starcloud-1 这将是先进数据中心GPU首次进入外太空 [4] - Starcloud-1卫星重60公斤 体型如小冰箱 预计提供比以往其他太空运算设施高出100倍的GPU算力 [4] - Starcloud公司计划未来建造一座5吉瓦的轨道数据中心 配备超大型太阳能和冷却电池板 宽度和长度约4公里 [4] 太空数据中心的优势 - 太空数据中心能源充足是最大好处 太阳释放能量超过人类总发电量的100万亿倍 [4] - 在正确轨道上 太阳能电池板的产出比地球上高8倍 并能持续发电 减少对电池的需求 [4] - 太空持续可用的太阳能将使数据中心性能最终超越地球上的同类设施 可全天候利用太阳能 没有云雨或其他天气干扰 [5] - Starcloud的太空数据中心不需要用水冷却 也不依赖电池或备用电源 在太空中几乎可以获得无限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 [4] - 与给地球上的数据中心供电相比 太空数据中心整个生命周期将节省10倍的二氧化碳 对环境唯一的成本是发射 [4] 技术挑战与可行性 - 高昂的发射成本一直是建造大规模太空系统的主要障碍 [5] - 根据历史数据和对发射价格的预测 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 成本可能会下降到200美元/公斤以下 届时启动运营成本可能与同等规模地面数据中心的能源成本大致相当 [5] - 谷歌早期研究表明 其新一代TPU在模拟近地轨道辐射水平的测试中完好无损 具有惊人的抗辐射能力 [5][6] - 根据初步分析 在太空进行机器学习未受基本物理定律限制 也不存在无法克服的经济阻碍 [6] - 但仍存在重大工程难题 如热管理 在轨系统可靠性等 2027年发射的卫星将测试相关模型和TPU硬件在太空的运行情况 [5][6]
地球电力不够用?谷歌、英伟达开始将算力运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