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甲基建潮”渐退,县医院“夹缝生存”窘境待破
第一财经·2025-11-06 21:26
一些公立医院逐渐意识到,规模扩张对于医院经济效益具有两面性。 近年来,多地有公立医院在财政投入和医疗服务收入"双增长"的背景下,依然出现了"收不抵支",这背 后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规模扩张——当城市公立医院分院区建设过多时,不仅经济效益可能不及预期, 还会虹吸大量县域地区的基础病、常见病患者。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公立 医院编制、服务价格、薪酬制度、综合监管改革,加强县区、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保障。 在多名受访专家、医院管理者和地方卫健官员看来,健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实现其"公益 性"定位的核心和关键。尽管新医改以来中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整体上升,但占比仍 偏低。为缓解公立医院运营压力,持续增加财政投入、优化公立医院财政经费投入机制、严控公立医院 无序扩张,是政府办医的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在公立医院"自付盈亏"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医疗服务价格的杠杆作用,并通过医保支付 的激励约束机制,共同形成新的公立医院补偿格局,让城市和县域、高层级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的激 励"同向",切实推进分级诊疗,也是"十五五"期间医改工作需要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