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殷德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实践路径
经济日报·2025-11-07 08:31

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背景 - 为应对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发展赤字扩大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复杂严峻外部环境,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 - 该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来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1] -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中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并被列为到2035年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2] “十五五”时期的发展环境与挑战 - 国际形势方面,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但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构成威胁[3] - 国内形势方面,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趋势未变,但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需求不足及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3] - 需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通过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和拓展国际合作来畅通双循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3]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与优势 - 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巩固,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86.8%,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为59.9%,比“十三五”时期提高11.1个百分点[4] - 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世界第10位,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位[4] -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绝对规模世界最大[5] - 产业体系完整,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 - 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202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规模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位,“十四五”累计吸收外资超7000亿美元[4][5]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与战略部署 - 需防范认识误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的国内大循环,并非各地自我小循环或封闭的国内单循环[6][7] -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8] - 统筹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9][10] - 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优化区域经济布局[10] - 统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11] - 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新兴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