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告别被动应对 走向主动治“燃”
中国汽车报网·2025-11-07 09:05
行业安全风险认知 - 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概率与传统燃油车相差不大,但火灾强度远高于传统燃油车[1] -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频影像的传播特性容易放大公众对起火事故的焦虑情绪,导致讨论失焦[1] - 自燃是汽车行业长期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挑战,是企业优化设计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1] 监管政策与标准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2] - 工信部要求车企在事故后24小时内上报基本信息,重大事故12小时内报告,5日内提交详细信息,15日内上传全面技术分析报告[2] -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底部撞击等测试项目,保留热失控后5分钟预警规定[3] 技术发展与安全挑战 -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提升至300Wh/kg以上,但高温环境下热失控风险突出[4] - 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越高,热失控时释放的能量也越高[4] - 部分车企过度聚焦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投入占研发费用80%,可能挤压电池、电驱等核心技术的提升空间[3] 行业治理模式转变 - 行业治理从被动应对舆论转向主动治“燃”,企业需将事故视为改进产品的线索[5] - 强制报告等制度推动行业进行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2][5] - 新能源汽车安全需要行业负责、监管有为、媒体客观、用户理性的社会范围信任共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