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体系框架 - 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1] - “科学稳健”要求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1] - 政策主要从数量、价格等维度推进[1] 数量型工具与操作 -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工具储备充足,包括长期工具如降准、国债买卖,中期工具如MLF、PSL,短期工具如7天期逆回购[2] - 央行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乘数,进而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M2)[2] - 央行已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引导市场更多关注利率水平[2] - 降准政策信号意义较强,2021年12月以来的9次降准间隔在3.7~8.1个月,平均5.8个月[4] - 每一轮降准周期都对应着国债收益率的下行周期[4] 价格型工具与利率机制 - 央行明确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通过其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并最终影响存贷款利率[3] - 将收窄短期利率走廊的宽度,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信号意义[3] - 7天期逆回购利率对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解释力超过了名义GDP增速,成为定价锚[5] - 7天期逆回购利率每下降10个基点,对应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平均下降12个基点,2022年以来该关系为下降17个基点[5] - 目前1.4%的7天期逆回购利率对应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在1.8%左右[5] 政策工具选择与信号 - 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位存在差异,政策工具的选择可为政策取向和债市走势提供启示[3] - 若央行在可购买国债投放长期流动性的情况下仍进行降准,可能反映出更强的稳经济、稳市场意图[4] - 若央行持续较长时间暂停降准,则可能反映出对经济前景预期不弱,对货币政策放松较为克制[4] - 降息频率低于降准频率,2018年以来的10次降息都发生在GDP增速低于或等于经济增长目标时[6] - 2018年以来,有19个季度GDP增速低于或等于目标,其中6个季度进行了降息,而同期有11个季度进行了降准[6]
货币政策体系及其对国债利率的启示
期货日报网·2025-11-07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