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美国五大科技巨头(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甲骨文)正在进行一场史上最激进的算力建设计划,其2026年资本支出总额将超过4700亿美元,用于建设超过16GW的算力集群并采购超过300万枚AI芯片 [1][10][12] - 市场需求(以积压订单/RPO衡量)增速超过资本支出增速,显示算力处于供不应求状态,AI产业飞轮正循环已开启,并未过度泡沫化 [5][6][9][16][28] 资本支出规模与增长 - 2026年五大科技公司资本支出将超过4700亿美元(约合3.3万亿人民币),保守计算增速至少超过26% [1] - 2025年资本支出总额将超过3700亿美元(约合2.6万亿人民币),总增速约为64% [2] - 2024年资本支出总额仅为2208亿美元(约合1.6万亿人民币),不到2026年的一半 [2] 各公司资本支出与算力建设详情 - 微软:预计2026财年资本支出将高达937亿美元(基于2025财年646亿美元及45.1%的增速),未来两年数据中心总规模将翻一番,位于威斯康星州的2GW算力集群将于2026年上线 [10] - 亚马逊: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约1250亿美元,2026年将增长,过去12个月新增3.8GW算力,2025年四季度将至少上线1GW,2027年总算力将翻倍 [10] - 谷歌:2025年资本支出预期上调至910亿-930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大幅增长,投资60亿美元在印度建设1GW算力中心 [11] - Meta:2025年资本支出预期上调至700亿-720亿美元,预计2026年增速将显著高于2025年,正在美国建设"普罗米修斯"(1GW)和"许珀里翁"(5GW)算力集群 [11] - 甲骨文:2026财年资本支出约为350亿美元,2025年至少启动了两个1GW算力集群,包括目标容量2GW和1GW的"星际之门"项目 [11] 算力建设规模与芯片需求 - 五大科技公司目前宣布的自建1GW以上算力集群总功率超过16GW,未来6-24个月将带来超过300万枚AI芯片采购量及1600亿美元以上新增算力投入 [12] - 16GW新增算力相当于2024年全球算力供应量57GW的28%以上 [13] - 1GW算力集群可容纳20万枚英伟达GB200芯片,16GW可容纳至少300万枚,1GW算力建设成本约为100亿-200亿美元 [1][13] 市场需求与积压订单 - 积压订单(剩余履约义务/RPO)代表已签署待交付的合同,其增速超过资本支出增速,表明算力供不应求 [5][16] - 五大科技巨头积压订单总额从2022年二季度的4012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二季度的11460亿美元,三年增速分别为14.5%、30.6%、90.7% [17] - 扣除甲骨文与OpenAI的3000亿美元大单,2025年二季度剩余履约义务总额仍达8460亿美元,同比增长41% [17] - 微软:积压订单近4000亿美元,合同平均期限两年,资源消耗速度快 [21] - 亚马逊:AWS积压订单达2000亿美元(不含10月新交易),产能瓶颈受限于能源和芯片 [22] - 谷歌:谷歌云积压订单达1550亿美元,企业级AI需求强劲,预计2025年四季度和2026年供需紧张 [22] - 甲骨文:管理层判断未来积压订单有望增长至5万亿美元,云IaaS业务营收预计未来四年大幅增长 [22] - Meta:算力需求不断增长,应用和广告业务算力不足,投资算力能带来更高利润 [23] 对上游芯片供应商的影响 - 英伟达88%的收入来自数据中心AI芯片,其中约一半来自所述大型科技公司和云计算厂商 [6] - 在主要客户推动下,英伟达市值于10月29日突破5万亿美元 [8] - Blackwell芯片在约三个半季度内交付600万枚,后续五个季度还有2000万枚Blackwell及下一代芯片待交付,订单规模达5000亿美元 [28] AI产业趋势与行业观点 - 从上游芯片、中游云服务到下游应用需求,算力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9] - 科技巨头认为过度投资的风险远小于投资不足的风险,最坏情况不过是提前建设了未来资源 [32] - AI芯片迭代周期更短,训练芯片生命周期约3年,导致折旧周期缩短,算力投资需求更大 [15]
美国五大科技巨头算力仍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