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断臂膀!德国主动拆除能源支柱,如今工业正被动挨打
搜狐财经·2025-11-07 18:58

德国能源转型 - 德国于10月25日爆破贡德雷明根核电站冷却塔,标志着其核能时代正式落幕,该核电站曾每年生产巴伐利亚州四分之一的电力[3] - 德国在七个月前炸毁了价值30亿欧元的莫尔堡燃煤电厂[3] - 1998年社民党与绿党联合政府将淘汰核能作为核心协议,推动2002年《核能法》通过,为全面弃核设定时间表[3] - 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默克尔政府决定彻底放弃核能,但民调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反对关闭剩余核电站[5] - 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在59.4%至62.7%之间,但稳定性不足,2025年夏季因风力微弱导致对煤炭和天然气需求增加[8] - 绿氢计划被批评为不切实际,因其需要用“多余”的电力制造,但在电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实现[8] 能源政策的经济影响 - 为弥补能源缺口,德国高价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并从法国和捷克进口电力,后者主要来自核电,形成自相矛盾的局面[6] - 能源成本飙升导致德国企业外迁,化工巨头巴斯夫2018年宣布在中国湛江投资100亿美元[8] - 宝马在沈阳的工厂不断扩建,大众汽车将软件中心搬到合肥[8] - 德国汽车业作为支柱产业,2025年8月生产量同比下降18.5%,保时捷在2025年初宣布裁员1900人[8] - 陶瓷巨头罗森塔尔计划在2025年底前关闭两家工厂中的一家,理由是无法承受的能源成本[8] - 德国家庭的能源支出比2021年高出31%,纳税人需分担拆除旧能源设施和建设新设施的巨大成本[8] 德国工业与对外贸易 - 德国经济部长抱怨中国企业高价收购欧洲废铜导致德国冶炼厂原料不足,但这是由于中国企业冶炼技术和效率更高,能承受更高价格的市场结果[9] - 德国能源领域对中国光伏产业存在高度依赖,与其对华产业的防备心理形成对比[11] - 2025年1月至8月,中国重新超越美国,再次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3] - 政治上的“脱钩断链”口号与经济上对华联系愈发紧密形成悖论,损害了德国经济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14] 德国对华政策困境 - 德国执政联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立场迥异,绿党出身的外长态度更趋意识形态化,而掌管经济部门的社民党则更务实,强调合作[11] - 外长单方面取消访华暴露了政府内部在对华沟通策略上缺乏协调,这种内耗损害了国家外交的一致性和专业性[13] - 德国外交政策出现“美国化”倾向,为迎合盟友而牺牲自身独立判断的国家利益,导致其战略自主性实质性丧失[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