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商巨头激战“最后一公里”,便利店形态迎来数字化革命
财经网·2025-11-07 19:21

互联网平台布局便利店业态 - 淘宝闪购上线“淘宝便利店”,采用品牌授权模式,不自建仓、不开店,提供24小时营业、30分钟达服务,首批开放34个名额,主力仓型SKU约1万[1][2] - 美团加速拓展“品牌官旗闪电仓”,覆盖3C、美妆、服饰等品类,其闪电仓模式始于2020年,截至今年9月数量已突破5万家,覆盖半径3-5公里,主打半小时达和24小时运营[1][2] - 京东便利店已完成1500家门店入驻,凭借物流体系提供“小时购”服务,通过与线下门店合作将其作为“前置仓”[1][3] - 网络达人“疯狂小杨哥”开设“小杨臻选”首家线下店,意图将线上知名度转化为长期品牌[1][3] 市场驱动因素 - 线上流量红利枯竭,线下门店成为稳定、可预测的天然流量入口,有助于覆盖老年及偏好实体体验的消费群体[3] - 即时零售市场快速增长,今年前8个月交易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品类从生鲜餐饮扩展至数码、服饰、美妆等[4] -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导致“应急型”、“补充型”购物需求显著增加[6] - 淘宝闪购平台24小时营业便利店数量占比达三分之一,过去一年同比增长50%以上[5] 各平台竞争策略与优势 - 京东优势在于扎实的零售与供应链根基,通过合作将线下门店变为前置仓,并拓展“小时达”服务至其便利店网络[5] - 美团优势在于密集的骑手网络和高频的APP入口,能落实“半小时达”承诺并带来稳定即时需求[5] - 淘宝作为后来者侧重整合与赋能,通过品牌授权模式输出平台品牌与供应链能力,并针对校园等特殊场景设计仓型[5] 行业扩张计划与挑战 - 美团计划到2027年闪电仓数量超过10万家[6] - 淘宝闪购将在一年内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目标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6] - 行业面临盈利难题,实体店运营涉及选址、供应链管理等复杂环节,专业壁垒和运营成本高,有商家反映盈利难度加大[7] - 平台模式存在挑战:淘宝对合作商家品控深度不足,美团需构建高效非餐商品供应链,京东早期加盟模式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