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芯”动优选 粤海良种游全国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07 19:18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水产种业凭借科技创新和体系化发展,在规模、技术及产业应用上领跑全国,并正从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智慧育种转型,以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1][3][5] 种业规模与领先地位 - 广东海水鱼苗产量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产量达67.96亿尾,约占全国一半 [1] - 广东深远海养殖鱼种储备已跃居全国首位 [1] - 广东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市场和集散地之一,年产苗种超1.3万亿尾,稳居全国首位,其中淡水鱼苗年产7717.42亿尾占全国51.83%,海水鱼苗67.7亿尾占全国50.81% [9] 育种技术创新与转型 - 科研团队在全球首次实现及达副叶鲹鱼的全程人工驯养、繁殖与苗种批量化培育 [1] - 水产育种正从“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利用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提升效率,并通过建立育种大数据平台融合AI分析,进入智慧育种新阶段 [2][3] - 例如,通过植入芯片进行基因检测和标记,金鲳鱼种苗整体成活率有望从60%提升至80% [2] - 潮州研发出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并利用“水空调”使花鲈亲本产卵期提前一个月 [3] 深远海育种战略与品种储备 - 广东将水产育种战略目标延伸至深远海,需培育能适应剧烈晃动环境、保持正常摄食生长且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4][5] - 石斑鱼是主攻项目之一,计划构建多地理种群的种质资源库并开展陆海接力养殖测试 [5] - 广东已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例如凡纳滨对虾“中兴2号”和扇贝“橙黄1号” [5] 产业体系与研发机制 - 广东构建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体系 [1][6] - 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吸引全国63个优秀海水育种团队,针对28个适养品种进行产业技术攻关 [6] - 推行“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例如选聘5个团队攻关大黄鱼养殖,一年内即在种质资源鉴定、人工繁育等环节取得突破 [7] 金融支持与联农带农 - 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海洋牧场贷”,将网箱中的海鱼和海域使用权纳入抵押物范围 [7] - 2024年以来,潮州银行机构支持渔业水产相关贷款余额超11亿元,涉及养殖企业3000多家 [7] - 广东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攻关产出的苗种按30%的比例无偿优先供应给海洋牧场开发主体和典型村,2025年以来已累计赠送优质鱼苗超500万尾 [9] 区域产业链案例 - 阳江阳西已形成“亲鱼—鱼卵—鱼苗”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县海水鱼苗年产量约33.1亿尾、年产值约7亿元,占全省48.7%,是全国最大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 [3] - 阳江市鸿运海水种苗繁育有限公司的团队已成功繁育出二十多个优质海水鱼类品种,填补了当地人工育苗空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