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MCR嘉世咨询
搜狐财经·2025-11-08 09:08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速冻食品行业正处于结构性转型与持续增长并行的关键阶段,2024年市场规模已逼近6000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8%-10% [1] - 行业内部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传统速冻米面制品增速平稳,速冻火锅料和速冻菜肴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双引擎”,其中速冻菜肴(预制菜核心形态)正经历爆发式增长 [1][13] - 行业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与高度分散并存,安井食品凭借B端渠道优势和供应链能力成为行业龙头,三全、思念在C端米面市场占据传统优势 [2][14] - 未来行业将朝产品高端化健康化、预制菜深度融合、B/C端渠道协同分化、供应链智慧化升级四大趋势发展 [2][15]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速冻食品行业市场规模预计逼近6000亿元人民币,2018年市场规模约为4200亿元,期间保持稳健增长 [1][33] - 2020年受疫情影响C端零售渠道需求激增,B端需求在2021年及以后迅速反弹,2023年市场规模已超过5500亿元 [33] - 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约6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9%,主要驱动力为餐饮连锁化加速和C端健康化升级 [36] - 市场增长核心驱动力为B端餐饮的“降本增效”刚性需求和C端消费的“便捷”需求升级 [37][38] 细分市场结构 - 速冻米面制品是市场基石,在C端零售额中占比近50%,但整体增速已放缓至个位数,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结构升级和高端化 [1][39] - C端米面市场品牌集中度高,三全、思念、湾仔码头三家占据C端70%以上市场份额 [39] - 速冻火锅料是近十年增长最快品类之一,增长强依赖于下游火锅业态的繁荣,B端需求驱动为主,安井食品是该领域绝对龙头 [1][40] - 速冻菜肴(预制菜)成为行业最大增长点和焦点赛道,在B端降本增效和C端便捷需求双重驱动下爆发式增长 [1][13] 渠道结构分析 - B端餐饮渠道是行业主力,占比达55%-60%,以规模化、标准化、高性价比为核心需求,代表企业有安井食品、千味央厨 [1] - C端零售渠道占比40%-45%,注重品牌、健康与便捷性,三全、思念、湾仔码头领跑市场 [1] - 当前B/C端渠道呈现融合趋势,企业纷纷采取协同发展战略,B端重供应链,C端重品牌 [1][2] - C端渠道从传统KA卖场转向线上电商、O2O即时零售和社区团购,O2O即时零售和社区团购已成为主流购买渠道 [2][26]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60%-70%,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企业利润 [2] - 中游加工制造环节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自动化生产、锁鲜技术和全国化产能布局 [2] - 下游冷链物流虽存在成本高、发展不均等问题,但在政策支持和第三方物流崛起下持续完善,新零售渠道重塑了产品分销路径 [2] - 冷链物联网、WMS、TMS等信息系统应用提升了冷链物流的调度效率和全程温控可视化能力 [32] 市场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壁垒集中在供应链效率、渠道覆盖和品牌研发能力 [2] - 安井食品凭借B端渠道优势和“B/C兼顾”战略成为行业“一超”,三全、思念在C端米面市场占据优势并积极向B端及预制菜领域拓展 [2][14] - 市场整体集中度偏低,尤其在速冻菜肴领域存在大量区域性中小企业,预示未来行业整合空间巨大 [14] - 新进入者与跨界企业进一步丰富了竞争生态 [2] 消费者行为洞察 - 核心消费群体为Z世代和新锐白领,1-2人家庭是主要消费单元 [2] - 消费动机从充饥转向便捷、品质与场景化需求,健康化、清洁标签、原料品质成为重要购买决策因素 [2] - “懒人经济”、“一人食”及生活节奏加快是核心消费驱动力,消费场景向下午茶、夜宵、健身等多元化场景渗透 [30][38] - 疫情催化了C端市场渗透率和消费频次的提升,消费习惯得以固化 [31] 行业发展趋势 - 产品结构将向高端化与健康化发展,清洁标签和优质原料成为标配 [2][15] - 预制菜将深度融合并持续爆发,从B端走向C端,成为最大增长品类 [2][15] - B/C端渠道将协同与精细化分工,B端重供应链,C端重品牌 [2][15] - 供应链将向智慧化升级,自动化生产与智慧冷链、全程温控追溯成为常态 [2][15] 宏观环境分析 - 政策环境方面,食品安全监管趋严、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及地方政府对预制菜产业的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利好 [28] - 经济环境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餐饮业复苏与连锁化是主要驱动因素,但上游原材料及人工能源成本波动构成制约 [29] - 社会环境方面,家庭结构小型化、“懒人经济”盛行、生活节奏加快是核心社会驱动因素,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带来挑战与机遇 [30][31] - 技术环境方面,速冻锁鲜技术、自动化生产、冷链物联网及复热技术的进步推动行业升级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