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超级城市群加速崛起
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 - 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至中山的通勤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1] - 大湾区内地高速公路车流量突破800万车次,轨道交通里程超3000公里,每日跨城通勤量超过600万人次 [1] - 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超级工程建成通车,基本形成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生活圈” [5] 城市群融合与角色演变 - 深中通道使中山成为珠江口西岸的“超级接口”,100公里半径内有5个国际机场、5个国际港口及三大自贸试验片区 [5][7] - 交通大变局联“湾”成“圈”,实现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该区域汇聚8700多万人,经济体量达14.79万亿元 [7] - 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越来越像一座城”,从“出差”感觉转变为在同一城市“跨区”办事 [3][5] 规则衔接与“软联通”进展 - 横琴口岸推出“智能通关”措施,实现“刷脸”代替“刷证”便捷通关 [12] - 粤港澳三地在签证、职业资格互认等多领域开展对接,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发展 [12] -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在港、澳、广、深四地同步举行,为规则与标准对接提供实践场景 [10] 产业协同与创新经济转变 - 大湾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形成“香港研发—深圳转化—全球市场”的网络协同范式 [12] -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的供应链70%以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湾区密切的人才交流与协同解决科研难题 [14]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在AI、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拥有全国领先的企业和研究团队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