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在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且人民币外债已占主导(52%)的背景下,继续发行美元和欧元主权债券,并非出于融资需求,而是一系列精明的长期战略考量,旨在为企业融资铺路、建立国际信用、拓展金融合作,并最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5][9] 外债结构现状 -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约为24368亿美元,其中人民币外债占比高达52%,所有外币外债(包括美元、欧元、日元等)合计占比约为48% [2] - 人民币在外债结构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境外发行的人民币外债金额超过9万亿元 [2] 发行外币主权债券的战略原因 - 为企业“铺路”并确立“定价基准”:财政部在海外以极低利率发行主权债券,为所有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设定优惠的利率参考,显著降低出海企业的融资成本 [2] - 主动进行信用管理和赢得全球信任:通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接受检验,以高透明度和严格财政纪律展示自己,强化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例如香港发行的40亿美元债券获得超过1000亿美元的认购额 [3] - 拓展金融“朋友圈”:选择在香港、卢森堡、巴黎、伦敦、利雅得等地发行债券,是深化与当地金融市场联系的重要举措,吸引更多元国际投资者,拓展金融合作空间 [5] - 支持人民币“走出去”:在西方核心金融中心发行美元债和欧元债是一种“示好”和“融入”姿态,有助于建立中国作为可靠发行人的声誉,为未来更多元化融资(包括人民币债券)铺平道路 [5] - 维持国际资本市场“热度”和“能见度”:定期发行主权外币债券意味着持续与西方金融生态系统(投行、律所、评级机构、基金公司)合作,防止关系疏远和话语权减弱 [6] 人民币国际化长期战略 - “两条腿走路”智慧:发行人民币外债是练“内功”,构建自身金融体系护城河,降低对美元依赖;发行外币外债是练“外功”,提升全球市场参与度和地缘金融影响力 [6] - 培育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信用的依赖和信任,为未来实现“债转人民币债”创造条件,使投资者从“信任中国美元债”自然过渡到“信任中国人民币债” [8][9] - 人民币升值趋势是关键催化剂,持有人民币资产能获得票面利息和汇兑收益,使人民币融资对合作伙伴更具吸引力,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9] - 长期目标是主导一场“货币替代”进程,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信任“兑换”成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 [11]
不缺外汇,为何要发美元债、欧元债?误解背后是我国“精明布局”
搜狐财经·2025-11-09 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