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底Ray-Ban Meta实现百万级出货后,国内“百镜大战”被点燃,参与者包括Rokid、雷鸟、XReal等创业公司,华为、荣耀、vivo等手机厂商,以及阿里巴巴、字节、腾讯等平台[2] - 行业存在巨大泡沫,公司宣称的订单量与实际出货量存在巨大鸿沟,例如一家“AR四小龙”公司宣称第一季度订单量突破10万台,但截至11月5日全渠道出货量不超过2万台[3] - 投资人普遍持谨慎态度,一家活跃投行近3个月在一级市场投出约7000万美元,但对AI眼镜领域投资谨慎,仅选择投资VITURE一家公司[6][7] 市场数据与真实情况 - 一家“AR四小龙”公司创始人宣称其与小米各占智能眼镜行业50万台出货量的一半,但该公司内部数据显示年内全渠道出货量不超过2万台[1][3] - 上游核心供应商掌握真实数据,一家供应商透露其作为某公司核心器件唯一供应商,年内收到订单量不超过1万个,而Rokid每月要求配5万个光学芯片但实际仅能交货2万余个[4] - 行业存在虚报出货量现象,例如将框架合同订单量算作已售出,或开启零元预购,头部整机厂商退货率高达40%甚至一半以上[5][6] 产品技术挑战 - 产品在算力、功耗和重量之间难以平衡,一副AR眼镜重量达76克,相当于2-3副日常眼镜重量,难以被用户接受[9] - 续航能力不足,行业没有产品能做到支持全天候佩戴所需的12小时续航,录像超过5分钟会发烫,高通ARGen芯片存在严重功耗外溢[9][10] - 拍摄功能存在短板,因CMOS传感器空间太小,厂商用AI超分算法优化图像达到伪1080P效果,实际画质和稳定性不佳[10] 公司战略与投资逻辑 - 公司战略分为两派:Rokid创始人相信技术优先,集合前沿技术教育消费者;逸文科技创始人则认为智能眼镜首先是潮品,好看才是王道,因此砍掉摄像、语音等低频功能[11] - 投资逻辑倾向于不投通用眼镜创业公司,认为创业公司是在为手机大厂试错,一旦产业链成熟,手机大厂将凭借渠道和供应链优势入场[12] - 更看好细分垂类机会,如影音游戏眼镜、户外运动眼镜,或投资上游供应链如Micro LED、波导等,风险更低且退出路径清晰[12][13] 供应链与盈利能力 - 大部分元器件公司没有赚到钱,只有技术壁垒较高或不带研发性质的公司如摄像头、PCB板、FPC线或眼镜壳料加工供应商稍微盈利[13] - 一家头部电池供应商的账本显示,AI和AR眼镜市场没有整机厂商吹得那么火,其大客户仍是耳机和音频眼镜公司[13] - 终端厂商开发的部分功能如AI助手使用频率低(用户一周启动不超过3次),用智能眼镜支付在中国市场显得不切实际[14]
智能眼镜行业“吹牛”成风
经济观察报·2025-11-09 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