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媒感叹中国终于拿捏铁矿石定价权!历经30年沉淀
搜狐财经·2025-11-10 02:22

国际铁矿石定价体系的演变 - 1980年至2009年期间国际铁矿石定价由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少数矿商和钢厂通过年度长协机制把持国内钢厂缺乏议价资格只能被动接受价格[3] - 2009年后长协体系瓦解定价机制转向以普氏指数为基准的金融化模式新加坡和芝加哥的交易使价格更多受金融预期而非实际供需影响[3] 中国提升定价话语权的策略与行动 - 推动建立中国自身的铁矿石价格指数将国内真实供需纳入考量逐步打破普氏指数的垄断为谈判提供依据[3] - 在国家层面推动资源统筹成立大型国企整合采购力量将单个钢厂的分散需求合并成更具分量的统一声音以增强谈判地位[5] - 改变结算方式从普遍使用美元转向推动人民币结算与矿商直接协商人民币报价将交易从美元体系中剥离[6] - 通过成为重要股东并深度参与几内亚西芒杜超大型高品位矿床的项目开发在供应端获得关键筹码[6] - 凭借基建能力负责西芒杜项目的铁路和港口一条龙建设实现从开采到运输的全产业链掌控确保矿石能源源不断运出[8] 当前格局与长期影响 - 通过建立自身指标、集中采购、人民币结算和掌控西芒杜等供应保证在谈判中不再是单方面低头矿商随意抬价需衡量其利润可能受影响的后果[8] - 国际媒体如彭博承认格局可能改变这是多年布局的累积效应在特定时间点的体现[10] - 当前局面对比三十年前被排斥在外的状态已实现从被动采购角色转变为能在某些场合提出条件的一方这种改变是长期投入和硬碰硬换来的筹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