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十五五”AI竞速:中国路线的下一个拐点

政策法规支持 - 网络安全法首次将人工智能明确纳入法律条文,提出国家支持AI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并推进训练数据资源、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该决定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1] - 中国将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商务部提出加强AI技术在城市商业体系中集成应用,交通运输部将落地"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六大创新工程[1][2] 行业竞争格局转变 - 人工智能竞争从算力与算法的线性竞速转向体系与生态的全面比拼,全球格局从"谁的模型更快更大"转向"谁的体系更稳更强"[3] - 技术趋于同质化导致竞争转向底层体系构建,包括芯片、算法框架、语料、算力、数据安全的整体协同,AI正成为一种"体系性技术"[4] - 企业需建立算力、算法、数据和应用全面打通的闭环体系才能掌握AI发展主动权[4] 公司案例分析 - 科大讯飞在无法使用英伟达等美企关键零部件情况下,成功创建了与DeepSeek和OpenAI产品不相上下的大语言模型[7] - 公司在2025年第三季度通用大模型厂商中标排行榜上,中标数量和金额均排名第一,金额超过第2至第6名总和,2024年在央国企大模型招投标市场中标数和中标金额双第一[8] - 科大讯飞发布推理效率比前代产品提升100%的星火X1.5,在自主可控的全国产算力平台上攻克长思维链强化学习训练效率,深度推理训练效率从30%提升至84%以上[9] 技术体系创新 - 科大讯飞构建"芯—算—模—用"闭环体系,以自研"飞星一号""飞星二号"AI算力平台实现94%的算力利用率,摆脱对英伟达GPU依赖[10] - 公司通过飞星算力调度系统实现大模型高效训练与推理,支持多任务并行,在算法、算力、数据全链条自主可控[10] - 体系创新聚焦"整合"而非单纯技术超越,以国产算力、国产框架、国产语料构成完整生态,形成"可控—可用—可信"三层逻辑[11] 中国AI竞争优势 - 中国拥有超十亿用户规模为模型迭代提供天然土壤,在教育、医疗、政务、制造、金融等多场景具有并行发展优势[14] -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2/3[14] - 中国具备能源优势,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和输送体系,东数西算工程、核聚变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为AI发展提供支撑[14] 市场应用前景 - AI落地最大市场是智能汽车和机器人,这两个领域中国都遥遥领先,AI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制造业实现自我强化[14] - 星火医疗大模型在权威评测中,其专科AI诊疗能力业界首次达到等级医院主任级医师水平[15] - 未来中国AI机会在于制度与市场的双重支撑,国家通过"十五五"规划打造AI基础设施,市场鼓励企业建立可控、可用、可信的AI体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