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趋势:中小银行退出互联网助贷市场 - 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正在退出互联网助贷市场 [1] - 乌鲁木齐银行自2025年10月1日起已停止合作类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 [2] - 贵州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合作已到期,无新增业务,仅有存量业务在正常管理 [2] - 龙江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中仅有一家且状态为“已停止合作”,基本宣告业务终结 [2] 业务调整动因:监管与市场环境变化 - “9号文”(《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于2025年10月结束过渡期正式实施,是银行调整业务策略的直接原因 [4][11] - 新规要求银行将合作平台所有服务费、手续费等纳入考量,将综合融资成本严控在24%以下,压缩了高息业务的盈利空间 [12] - 对于部分中小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规模本身较小,停止合作对整体业务影响有限,例如乌鲁木齐银行个人消费贷占比不到3%,龙江银行占比约4% [5][6] 战略转向:发展自主能力与应对风险 - 部分银行正将重点转向发展自主数字信贷能力,例如贵州银行2025年三季度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较年初增长超过70% [7] - 助贷业务链条长,外部合作平台与内部管理均可能触及监管红线,潜在风险高,近期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因此收到大额罚单 [7] -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提示,当前金融机构披露助贷合作方名单存在不规范、不准确的情况,表明合规清算尚未结束 [8][9][10] 历史教训:互联网助贷业务的兴衰 - 互联网助贷曾帮助银行实现规模迅猛增长,例如渤海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2017年的88亿元升至2020年的1127亿元,在个贷中占比从7.4%升至36.3% [18][19] - 随着政策调整,相关业务被压降,渤海银行2024年末个人消费贷款规模降至375亿元,同比降幅50.6%,不良率增长至12.37% [20] - 上海银行也曾因与头部平台合作推动个人消费贷款占比从5%抬升至18.5%,但2020-2022年其消费贷余额合计压降643亿元,拖累业绩和估值 [21] 市场格局:分化加剧与未来挑战 - 2024年互金助贷CR5(蚂蚁、字节、京东、度小满、美团)在整体余额中占比达到76%,市场集中度高 [13] - 消费贷“国补”政策将承办机构圈定在国有6大行、12家股份行、微众银行及4家消金公司,区域性银行未获入场券,面临更严峻竞争 [23] - 大行凭借网点优势和资金成本,头部平台凭借流量生态,将继续吸纳金融资源,中小银行需依靠自身寻求发展 [24][25]
中小银行,「断尾」助贷
36氪·2025-11-10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