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D NAND,如何演进?
36氪·2025-11-10 09:37

3D NAND闪存技术发展背景与核心作用 - NAND闪存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从智能手机到数据中心的各个电子领域,并成为大多数可移动和便携式存储设备(如SD卡和U盘)的基础 [1] - 近年来,3D NAND技术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为训练AI模型所需的大量数据提供了高效的存储方案 [1] - 行业通过增加每个芯片的存储单元层数和每个单元的存储比特数(商用产品最高可达四比特)来提高存储密度,并经历了从浮栅晶体管向电荷陷阱单元的转变,后者因制造尺寸更小且能降低单元间静电耦合,为更高密度铺平了道路 [1] 3D NAND的基本架构与工作原理 - 全环栅(GAA)架构已广泛应用于3D NAND闪存,是该领域高密度数据存储的主力军;在此3D架构中,存储单元堆叠成垂直链,并通过水平字线进行寻址 [3] - 电荷陷阱单元是3D NAND中的基本存储器件,其结构类似于MOSFET,但在栅极氧化层内嵌入了一层薄薄的氮化硅(SiN),形成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ONO)堆叠 [3] - 当栅极施加正偏置电压时,沟道区的电子会隧穿氧化硅层并被捕获在氮化硅层中,从而改变晶体管的阈值电压,通过测量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即可判定存储单元的状态("1"或"0") [6] - GAA沟道的制造过程涉及导体和绝缘层的交替堆叠、向下钻孔形成圆柱形孔,以及在孔侧壁上交替沉积氧化硅和氮化硅层,最终形成被称为"通心粉沟道"的结构 [6] 下一代3D NAND的密度提升路径与挑战 - 行业计划将3D NAND闪存的层数从当前主流厂商推出的超过300层,预计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1000层,相当于约100 Gbit/mm²的存储容量 [7] - 提升存储密度的主要方法包括增加每个单元的比特数、减小GAA单元的横向(xy)间距、提高存储阵列的面积效率,以及采用层叠技术(将闪存器件彼此堆叠,未来可能重复四次以创建更长的单元链) [9] - 为控制成本,行业正积极探索垂直或"z间距"缩放技术,以减小氧化层和字线层的厚度,从而在堆叠高度每增加一微米的情况下增加存储层数 [10] - 然而,z间距缩放若未经优化,会对存储单元的电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阈值电压降低、亚阈值摆幅增大、数据保持能力下降,并增加编程/擦除电压及功耗,其根本原因在于单元间干扰和横向电荷迁移现象加剧 [11][12] 应对z间距缩放挑战的关键技术创新 - 在相邻字线之间集成气隙是解决单元间干扰的一种潜在方案,因其介电常数低于栅极间介质,可降低存储单元之间的静电耦合;imec提出了一种独特的集成方案,能够精确控制字线之间的气隙位置,并实现自对准 [13][17] - 测试结果表明,带有气隙的器件对相邻单元的干扰更不敏感(表现为阈值电压偏移更小),且其耐久性可达1000次编程/擦除循环,不影响内存运行 [17][19] - 电荷陷阱层分离(或称电荷陷阱切割)是另一项探索中的技术,仿真显示该技术可以增大存储单元的存储窗口,并防止捕获的电荷沿垂直方向横向迁移,从而有助于每个存储单元实现更多电平以存储更多位数 [20][23] - imec计划将电荷陷阱切割技术与气隙集成方案结合,为z间距缩放挑战提供完整解决方案,但目前面临对极深且狭窄的孔壁进行定向蚀刻和沉积的技术挑战 [23] 未来技术展望与发展趋势 - 随着传统电荷陷阱单元架构的收益开始放缓,存储器密度的提升可能在本十年末之前趋于平缓,因此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更具创新性的单元架构以推动2030年后的发展路线图 [24] - 提出的未来方案包括重新构想整个布局,将存储单元的导电通道水平排列而非垂直排列,以及采用沟槽式架构连接电荷陷阱存储单元(而非圆形GAA几何结构),这有望大幅提高比特存储密度 [24] - 行业研发中的多项技术旨在逐步迈向100 Gb/mm²的数据存储密度目标,这一需求主要由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应用驱动 [24]